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但是“挂艾草”这一习俗却被人渐渐遗忘。小时候过端午节,史小姐的奶奶每年都要拿一把菖蒲和艾草挂在门上,史小姐非常不解,带着疑惑活了很多年才明白个中深意。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节要挂艾草,是因为“手执艾旗招百福”。古人认为,将艾草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驱邪。有时候出差、旅游去外地,难免要住一些“不太干净”的旅店,“凡官舍旅馆,久无人到,积湿积邪容易侵入,制此热之,可以远此”。
艾草是“草中钻石”,是阳气最足的植物,燃烧时驱邪的能力特别强,将艾点燃做艾灸,几乎可以包治百病。
史小姐生完孩子以后不仅气虚,还阳虚。炎炎夏日大家都大汗淋漓呆在空调房里不愿出来,史小姐却没有半点汗,连风扇也不敢吹,全身发冷。后经艾灸调理补充阳气,身体才恢复正常。从此,史小姐逢人就说艾草治病的功效。
就连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也在《孟子·离娄上》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孟子也深谙艾草治病的功效。
端午节的时候,去菜市场买一把艾草插在家门口吧
南朝时期记载荆楚习俗的著作《荆楚岁时记》云:
“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的意思是说: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采艾以为人”可能是受古代巫术的影响,《山海经》有扎刍草以像人形治疗疾病的记载。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挂艾草”的习俗源远流长。
《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
五月,即是午月,五行属火,此时的阳气达到最旺,火旺至极。一年中采艾草最好的时间,就是这一天——端午节的上午,艾草秉承了一年中最足的阳气,端午日才真正成长为“纯阳之物”。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时期。五月初五,也就是端五这一天开始、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天地交泰九毒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因此这一天有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中大有深意。
中国古人是什么时候开始认识艾草的功效呢?史小姐不知道,估计历史学家也不知道。关于“艾”的记载很早,《诗经》中《王风.采葛》云: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艾的可燃性很好,古人用冰刨成透镜,然后将艾草放在透镜下,利用太阳的热能就可以将艾草点燃。因此,艾草在古代有个别名,叫“冰台”。
按照古人的思维,我们用艾草引来太阳的纯阳之气,一方面驱散寒湿疏通经脉,另一方面也补充了人后天的阳气。懂得中医养生的人都知道,要多晒太阳补充阳气。
至于为何要补充阳气,史小姐之前的文章(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已经说过,人生就是气化的过程,气散则亡,所以我们要补充阳气。年轻的时候身体好,不能体会阳气不足,等年老体衰,自会懂得中国古人的智慧。

艾草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为妇科要药
艾叶开始运用于艾灸,最早记载于《左传》。中医有句话:药之不到,针之不及,必灸之。是说针和药解决不了的病,灸也能治。所以民间一直有灸能治百病的说法。
灸治百病,这里值得大书特书,但是,此处省略一万字。史小姐生完孩子气若游丝,现在还能码字全靠艾灸的功劳。艾灸讲究缘分,有缘的人超级喜欢,无缘的人却觉得“烟大,呛人”。
“灸”这个字,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及的是《庄子·盗跖篇》:
“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从这些记载里可以证明早在春秋战国,灸法是十分盛行的,同时也说明了艾灸的保健作用——无病而自灸。艾灸有多盛行,宋太祖赵匡胤亲自演示告诉你艾灸的功效。据《宋史·太祖本纪》载:“太宗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这是第一位亲力亲为演示灸法的皇帝。
至阳为仙,至阴为鬼,半阴半阳为人。人的一生就是逐渐衰老气化的过程,没有了阳气生命也就停止了。艾草作为“纯阳之物”,具有延长寿命的功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史小姐亲身体验大力推荐,但还是需要大家自己去试。至于如何做艾灸,咱们下回再聊。
做为一个打工者,端午有法定三天假期,但是三天假期其实也去不了多少地方,特别是一到节假日就是人挤人,车堵车,别提多糟心了。再加上现在天气也是非常炎热,出门很晒呀,但是好不容易三天假期要好好利用,不然下一个法定节假日就要等到十月啦。
1.如果是我自己呆在家里,我首先肯定会先舒舒服服的睡个大懒觉,不管是上班还是出去旅游都要早起,其实都是非常累的。在家里带着可以看看电视,也可以看看喜欢的书籍,都是很不错的。
2.晚上可以出去电影院看看电影,逛逛超市商场,买买东西,比如吃的或者穿的,没有出去旅游,省下了一大笔费用,那也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不是。
3.如果呆在家觉得闷,也可以看看自己所在城市内有什么没去过的地方,可以计划去走走看看,短途旅游,这样就不会有堵车的烦恼。相信又在路上堵车的经历的朋友,绝对不想再堵第二次。
4.放假去哪里玩,还得看每个人的喜好,如果你有确定要去的目的地,那也不妨就去吧,提前做好计划,买好票,准备好行李,也能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