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梅县石扇镇中蜂养殖户和金柚种植户为您解答:在农村客家人有什么风俗?
梅州梅县农村客家人的风俗颇多,涉及到行业职业、人生礼仪、节日、生活、文化娱乐、宗教、语言等各个方面。不能一一概论,下面我来讲讲我地梅州梅县石扇镇过年那段时间的节日风俗。
正月初一(年初一)
- 年初一,客家人俗称“过年”,这是客家人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风俗。在以前,正月初一零时,就要摆好三牲(猪、鱼、鸡)、水果、饼干,焚香纸(“唱爷”),放鞭炮,接“财神”,敬“赵公元帅”,因此而形成“除夕”12点前后比赛放鞭炮之俗,看谁的鞭炮响得最久,谁就最豪气,同时还要看看谁家祭拜用的猪、鱼、鸡最大。今天,除夕零时祭拜、接财神已逐步革除,改为放鞭炮,想要在一两点钟前睡觉是不可能的。
- 天一亮,同族或同姓人要齐集祠堂祭祖。以前祭祀,儿孙必须齐集,仪式庄重。祭完之后,请有名望的长者讲话,讲族谱,告知本族姓氏渊源,世系及祖训。如今这个风俗已变简单,一般仅用三牲、酒、果饼、香烛祭祀,一家人对着天地、神坛,手拿着香三鞠躬即可完成祭祀。在我们这,有些乡村年初一要吃斋,寓意一年灾(与斋谐音)难都吃掉。这一天更多的是守在家里,一家团圆,一般不接待远亲宾客。
年初二
这一天是客家妇女,“转外家”(回娘家)之日。凡在上一年新婚的“新姑丈”要“上门”“”,即夫妻同去丈人佬(岳父母)家,拜见丈人佬及其他长辈。在以前客家人婚娶多由亲朋好友介绍,“外家”离得比较近,基本当天就可来回。
年初三
年初三为“送穷日”,俗称“穷鬼日”。家家大扫除,把门前放完鞭炮的鞭炮纸质,初一、初二产生的生活垃圾倒在三丫路口烧掉,叫做“送穷鬼”;以前还要烧香纸,便烧边念“送穷歌”,歌为:“穷鬼出,富贵入,穷鬼照河下,富贵转屋家”。此日,人们不出门作客,妇人不转外家。如今,此风俗已改,初三照样作客、转外家,且这几天文娱、体育活动特多。
年初四至年初六
年初四和年初三一样,探亲访友、进行文娱活动,去庙里烧香拜佛祈福;年初五为“出年架”(架亦作“卦”或“假”),表示年已过了,有句俗语叫做“年过初三四,各人打主意,年过初五六,有酒也么肉”;年初六为新的一年开始,该忙啥忙啥了。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有吃“七样菜”的风俗,一般以葱、芹、韭、蒜、芫荽、鱼肉、猪肉凑成七种菜一锅煮熟,全家共吃。多借谐音图吉利。如以“葱”谐“聪”,预示小孩子新的一年聪明伶俐;以“芹”谐“勤”,预示小孩子勤奋学习,大人勤劳致富;以“韭”谐“久”,有长久之意;以“蒜”谐“算”,表示做生意、做事要会算;以“芫”谐“圆、缘”;鱼肉猪肉表示有鱼有肉。家中老人经常会说:“吃完七样菜,粘(捡)金又粘(捡)银”。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有些地方,如丰顺,也称“上灯”。当晚半夜,要挂灯、上灯、赛灯、擎灯游行、放“孔明灯”。放烟花,烧烟架之俗。有些地方过“正月半”比过年还热闹,故有“月半大过年”的说法。80 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有些地方过元宵比过去更热闹,虽有上灯,但更多的是赛灯,各种式样的灯有如百花齐放,千姿百态,争妍斗艳,热闹非凡。不过现在因用火安全和环境问题,该习俗已有淡化的趋势。我地已彻底淡化,改为用三牲还祖,烧香纸、放鞭炮,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便饭,晚上放烟花,即算过完了“正月半”。沙田柚也准备开花了,要开始摘花授粉了。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