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也有说YYDS,绝绝子或者其它各种拼音简称的人,但无一例外,全是我家里05后的侄儿侄女们,一个00后刚考上大学的侄女直说她也看不懂05后弟弟妹妹们的表达。
身边除了05后,很多人虽然知道YYDS,绝绝子的意思,但在日常聊天中没见有人会说这些词,估计说出来会被人觉得有点傻感觉,甚至连网络聊天也几乎见不到。
家里80多岁的爷爷会好奇地问这些是啥意思,在知道后,最多只是一笑,说现在的小孩真是太会玩了,无一人联想到什么文字失语者。
但家里这里侄儿侄女使用这些专有名词时也仅限于和同学、朋友的网络交流,在考试、写作业时,在所有需要写成书面文字的场合,没有谁会在自己的作文、答题中写YYDS,绝绝子之类的东西,依然是中规中矩写着。也巴不得能写出朱自清的《背影》这样的好文章,获得老师的表扬,在班上出出风头。
记得曾经80后打WOW时,当时就有什么224,124等数字语言,现在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些数学的含义?到了90后,火星文满天飞,被评为非主流文字,当时以能写、能读这些文字为傲。
现在90后已成家立业,火星文早已销声匿迹,谁不也正正规规开始好好打字,好好讲话了,有见过谁敢给领导拽个火星文的?遇到脾气火爆的领导,一看这不得马上让你卷铺盖滚蛋。
所谓的YYDS,绝绝子大多不过是现在年轻人之间流行的名词,网络比以前发达,互联网上的年轻人占了大多数,流行起来并不奇怪。
网上很多东西火得快,消失得也快,生命力没那么强,尤其是网络用语。从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神话、重要的事说三遍、真香、666、886到YYDS、绝绝子,才短短几年,这些词都更替了几轮。
语言是发展的,既然能受大家喜欢,自然有其理由,也增加了点趣味,我觉得这没啥。
过几年再来看,可能早没人再用YYDS这些词语了,因为过时了,又会出现新的词语。
就像看到一些官媒也会用yyds这样的词来作为标题,我看到只会觉得官媒有点俏皮可爱的感觉,更愿意去阅读,压根不会想到什么文字失语。
更不会因为一个“子”字就联想到别的国家,不至于,这可是咱中国文字,关别的国家啥事。
难道庞大的教育体系还对抗不了几个不知道能流行多久的网络用语?这明显不可能嘛。
现在网络上看小说很多***或者口口口,想放松看本小说,还得猜着读真是太累了。
再看一些网上视频配的字幕都要用各种拼音字母代替,在这种情况下出现YYDS和其它拼音代的网络词语也不奇怪了。
百花齐放的花园总是令人看着赏心悦目的。
虽然我挺不喜欢这些梗,但我倒真的不觉得这是所谓「离开了梗就无法说话」,而是……本来很多人就表达能力匮乏,反而是这些梗节省了很多对话成本。若是真的取缔了这些梗,大家表达能力就会好转的话,也不至于「一句卧槽走天下」了。这些梗的产生,乃至之后可能的消亡,比起十几年前的「886」「GG还是MM」真的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实质上对于大部分上网冲浪的人来说,大多数场合并不需要强大的表达能力,也难以在网上自然习得。强大表达能力本身就是经过长期学习和训练的结果。另一方面我觉得和我们的文化背景有关,我们的长辈对后辈的教育往往都是「听话」,而很少去教育他们如何去「表达」,话多的人容易遭人嫌。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年轻人,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又不自觉地会受群体情绪和娱乐化的影响,参与到其中去释放现实中的一些压抑感。
「梗」,本来是小圈子、社区氛围的产物,带有新奇、戏谑的意味,它的意义就在于大家都能懂也能说,能给人群体归属感。像我中小学那会班上都有一些自己班同学才懂的玩笑,也相当于「梗」。而近些年网民数量的剧增和信息泛滥,跟风显得更普遍了,很多本来是一个圈子/社区的梗可以经过更大范围的传播,人人都能说几句时下流行的新梗。梗一玩起来,让懂梗也对梗有兴趣的人能对你会心一笑,短期地排遣一下压抑、孤独(所以才能一直玩梗一直爽啊)。
对于「yyds」「绝绝子」这种无伤大雅的梗(不像「化粪池警告」这种起源比较恶毒的),作为官媒(?)与其居高临下地以如此脱节于大众的姿态批判梗本身(明明自己还用得很欢,笑),倒不如将其作为反应网民心理的流行文化现象去研究解读一番,还显得更有意义。语言是服务于需求的,在互联网上我们需要消解严肃、娱乐一下,或是需要传递某些隐晦的情感、弦外之音时,梗就派上用场了。
非要拔高高度说的话……大家的生活都忙得要死、压抑得要死,面对泛滥的信息还有几个人有兴趣去逐个筛选,选择跟风娱乐真的显得很「安全」。真要改善网民的表达能力,改善一下大环境吧,再有就是建设一下语文教育吧(呵)。
说了这么多,虽然我还是不喜欢「yyds」「绝绝子」,毕竟对于这几个梗,我确实没有想要运用的场合。但这不意味着我排斥梗文化,偶尔也玩点我接受的——对于新华日报的这篇文章,我感到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