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母亲节的来源
母亲节(Mother's Day),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这个节日的发起人是费城人安娜·贾维斯,这个女子终生未嫁,膝下无儿无女。1906年5月9日,安娜·贾维斯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在次年母亲逝世的周年忌日,贾维斯组织了追思母亲的活动,并鼓励他人也以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慈母的感激之情。
贾维斯写信给西弗吉尼亚州格拉夫顿的安德鲁斯循道圣公会教堂,请求为她的母亲做特别追思礼拜。她母亲生前为这一教堂的星期日学校服务了20多年。1908年,教堂宣布贾维斯母亲忌日——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贾维斯还组织了一个母亲节委员会,开始大规模宣传,呼吁将母亲节定为法定节日。
她的呼吁获得热烈响应。1913年5月1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由威尔逊总统签署公告,决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这一举措引起世界各国纷纷仿效,至1948年贾维斯谢世时,已有43个国家设立了母亲节。
2、为什么母亲节是洋节却没有遭到国人反对?
中国自古就有“孝道为先”的传统美德,作为一个“进口节日”,母亲节的“洋节”身份是无法否认的。但不同于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母亲节的身上既没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也不是简单地把根植在西方文化土壤中的节日移栽到中国。
进入20世纪30年代,母亲节从东南沿海向中国内陆传播。母亲节能够唤起国人对母性的思考,有助于实现男女平等,这也让当时的妇女组织对母亲节产生了热烈回应。她们积极宣传母亲节,希望借此化解中国延续千年的“男权至上”思想,争取妇女权利。
而且我们中国人过母亲节,除了保留了送花和写贺卡这种节约环保的祝福方式,更多地融入了中国本土特色,如学校会在母亲节当天布置家庭任务,给妈妈做一顿饭、洗一次脚或者唱一首歌等形式,摒弃了浓浓的西方宗教氛围,融入了中国《孝经》元素,让母亲节更加有中华本土的基因。当然,近些年也有人提出中华母亲节,作为本土专属的母亲节哦~
3、母亲节送花,别只知道送康乃馨!
母亲节送康乃馨的习惯也是来源于西方国家,其实中国也有专属于母亲的花——萱草花。萱草在中国一向有“母亲花”的美称。远在《诗经、卫风、伯兮》里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就是萱草,古人又叫它忘忧草,背,北,指母亲住的北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到哪里弄到一支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母亲住的屋子又叫萱堂,以萱草代替母爱,如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叶梦得的诗云:“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萱草就成了母亲的代称,萱草也就自然成了中国的母亲之花。
大家在看《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时,也听过《萱草花》这首婉转动人的歌了吧,母亲的爱总是那么委婉润心,想表达爱意,又不落俗套,不如试试萱草花吧~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