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旧朴素的相框里,8个不同时期的面孔,身穿不同时期的军装,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其实,他们还是祖孙三代,来自来宾市武宣县东乡镇合群村委花潘村。
祖孙三代8人接力从军
粗糙的木条钉起的相框,暗红色的底漆已经斑驳,唯有四周的红布条依旧鲜艳。相框里,是从黑白到彩色的8张照片,照片上有8个不同时期的面孔,身穿不同年代的军装,但他们都一脸英武之气,照片旁都有各自所在部队及姓名。在相框边上,写着一副简单的对联:“祖孙三代八个当兵 报效祖国发扬光大”。
武宣县东乡镇合群村委花潘村潘家祖孙三代8人从军。 武宣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如今,这个相框就挂在潘志中的家中,相框的背后,是潘家祖孙三代从军报国的精神底色。
潘家人参军报国,有迹可循。家中第一代军人潘权中、潘振中是两兄弟。潘权中是花潘村第一期农运讲习所学员,解放前,土匪横行,潘权中受革命思想影响,组织村里有志青年成立民兵队伍。一次,土匪数十人进攻该村,潘权中等人依托有利地形誓死抵抗,一枪击中匪首腹部。
后来,民兵队伍配合解放军阻击败退的国民党军残部,一战而胜,缴获40枚手榴弹、2000多发子弹以及长短枪支一批。接着,潘权中光荣入伍,随部队转战梧州一带剿匪,曾立过三等功。
如今,潘权中家残存的原大门和围墙上仍依稀可见累累弹痕,证明了当年激战之惨烈。
三代接力擦亮精神底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潘家第二代有4人相继入伍,他们分别是潘权中的三个儿子潘华荣、潘华光、潘华坤,以及潘振中的孩子潘华宁。
其中,潘华坤于1976年12月从军。潘华坤是一名机枪副射手,曾为了消灭敌人,不惜暴露自己的位置,历经九死一生,最终,他和战友们赢得了战斗的胜利,而他也获得四次嘉奖。回到老家后,潘家年轻人总是缠着他讲战斗故事。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1997年、2002年,家中第三代年轻人潘剑、潘立也相继走入军营。时代变迁,不变的是保家卫国的初心。潘立说,部队的经历让他终生受益,他希望儿子长大后也去军营里淬炼自己,将潘家的这份情怀继续传承下去。
保家卫国成为当地传统
潘立清晰记得,2002年他如愿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时,村里人都来送别,他们敲锣打鼓,还舞起了狮子。
新中国成立前,花潘村只有50余口人,却有10多人加入到革命队伍中。在前辈的熏陶下,时至今日,该村已有27人先后参军。“‘保家卫国’这4个字,在花潘村人心中的分量非常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亲属在部队,好男儿去当兵是村里年轻人共同的心声。”潘华坤说。
据了解,在武宣禄新镇思布村的蒙庆题一家也是三代4人从军,蒙庆题参军是为了改变命运,而他儿子蒙治惯则是主动保家卫国固守海岛,到了第三代,蒙庆题的两个孙子先后入伍,在当地传为佳话。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