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笔者曾经写了一个帖子,讲了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爱情。笔者用了“至死不渝”来形容长孙皇后与李世民的爱情故事。有个网友,大概是个美眉,她怼我说:“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纳妾了,当皇帝以后又有那么多嫔妃,这样的爱情也能叫至死不渝?”
既然网友怼了我,我只能写一个帖子就“至死不渝”这个话题解释一下了。古代的时候,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一个成功的古代男人,可以有一个正妻,若干个妾室,这是古代富贵人家婚姻的标配形式。李世民生活在古代,不能用今天的标准,要求他只能有一个女人。在古代,一个男人,只要做到了“嫡庶有别”,就是好丈夫。
李世民剧照,感谢原作者
古代的嫡庶,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嫡妻庶妻,一个是嫡子庶子。嫡妻是指正妻,庶妻是指小妾。嫡妻生的孩子,是嫡子。庶妻生的孩子,是庶子。一个古代的男人,只要做到了对嫡妻比庶妻好,对嫡子比庶子好,对嫡妻的娘家比庶妻的娘家好,就是标准的好丈夫。
李世民对嫡妻长孙皇后比庶妻们好,这个话题应该没有争议吧?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生的子女,比庶妻们生的子女好,这个话题应该也没有争议吧?李世民对长孙皇后娘家比对庶妻们的娘家好,这个话题应该也没有争议吧?在我看来,李世民身体力行,做到了“嫡庶有别”。说他对长孙皇后的爱情“至死不渝”,这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
长孙皇后剧照,感谢原作者
李世民跟长孙皇后的爱情“至死不渝”,还体现在生离死别之上。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唐纪十》记载,李世民“得疾,累年不愈”。长孙皇后长年累月侍奉李世民,她公然宣称:“要是我老公有个三长两短,我绝对不独活于世,肯定会为老公殉情而死。(若有不讳,义不独生)”
情侣之间,说一些“生死相依”的情话,这是很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李世民是皇帝,长孙氏是皇后。君前无戏言,长孙皇后公然宣称要为李世民殉情,那是不能开玩笑的。一旦李世民真的驾崩了,长孙皇后是必须兑现诺言的。据《资治通鉴》记载,长孙皇后为了防备李世民有所不测,“常系毒药于衣带”。要是李世民去了,以长孙皇后的性格,肯定会服毒自尽,以身殉节。
高士廉剧照,感谢原作者
《资治通鉴》只是说长孙皇后常年在身边带着毒药,没说到底带了多久。笔者估计,长孙皇后的毒药,至少在身边带了十年。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的时候,长孙皇后把全族的性命,押在李世民身上。玄武门之变的时候,长孙皇后的叔父长孙顺德、舅舅高士廉、哥哥长孙无忌都上战场了。长孙皇后一介女流,上战场是肯定不行的。长孙皇后当时留在天策府,以她的性格,一旦听到李世民失败的消息,肯定会殉节而去。笔者认为,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也就是玄武门之变爆发那一天,长孙皇后身上肯定是藏了毒药的。一旦李世民失败的消息传来,她肯定会吞毒自尽的。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不行了。她跟李世民诀别。长孙皇后交代了许多事情,把身后事安排好了之后。长孙皇后取出藏在身上的毒药,对李世民说了最后一句话。这句话被记载在《资治通鉴》,长孙皇后对李世民说:“老公啊,我在身上藏毒药,已经很久了。我一直发誓,一旦你先我而去,我就服毒自尽。我要和你一道,坐同一辆灵车而去,我们要生则同榻而卧,死则共椁而眠。”(因取衣中毒药以示上曰:“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
长孙无忌剧照,感谢原作者
长孙皇后说完这句话以后,就在立政殿去世了。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宫中之人把长孙皇后写的《女则》敬呈天子。李世民读了《女则》之后,哭的是伤心欲绝。长孙无忌等人劝李世民不要哭坏了龙体,李世民拿着《女则》对长孙无忌等人说:“皇后的这本书,足以垂范百世。我不是不知道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只是想到再也见不到长孙皇后,再也听不到皇后的金玉良言,就控制不住悲伤之情啊。”
事情到了这一步,劝李世民节哀顺变的大臣们也没办法,只好陪着皇帝一块哭。整个立政殿的君臣哭成一团,场面甚是感人。李世民召集了一批工匠,花了数十天时间,在昭陵开凿了一个临时的石室,把长孙皇后的灵柩暂厝于此。此后的日子里,李世民对长孙皇后娘家的人,一直优礼有加。李世民后宫佳丽三千,谁的娘家能有长孙皇后娘家这般隆裕的圣眷啊?长孙皇后活着的时候,李世民厚待她的娘家。长孙皇后去世了,李世民依然厚待她的娘家,这样的爱情,不是“至死不渝”是什么啊?
李治剧照,感谢原作者
长孙皇后活着的时候,李世民对她的子女高看一眼。长孙皇后去世了,李世民依然对她的子女高看一眼。李治能力远不如吴王李恪,李治能当上太子,在我看来,就因为他妈是长孙皇后。如果李恪也是长孙皇后生的,我敢断言,大唐的太子肯定是李恪。李世民如此对待长孙皇后的子女,他们的爱情不是“至死不渝”,是什么啊?
贞观二十三,李世民驾崩。李治将他的生身父母合葬在昭陵,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生则同卧,死则同眠。这样一段至死不渝爱情,一直为后世所歌颂。在我看来,我们看待古代的事情,应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李世民对长孙皇后做到了“嫡庶有别”,长孙皇后尽到了“妇人之义”,他们一起经历了腥风血雨,留下了一段爱情佳话。如果现在还有人,用今天一夫一妻来要求他们,那就是“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指古人之失”。
参考书目:《资治通鉴》
《隋唐往事》系列贴文,由王福星原创。码字不易,请尊重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人已经和维权公司签约,委托维权公司代理维权。未经授权转载者,维权公司会代表本人维权。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