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子虽然拍摄于1971年,但和我们今天的社会很贴近啊。特别是杨永信的网瘾戒除机构,那些迷信于所谓戒除网瘾的愚昧的家长,难道不正是这部片子的写照吗?
本片导演库布里克已经多次谈到过对《发条橙》主题的解读了,从他的解答来看,电影本身确实不难理解,我们会发现这部片子并不晦涩。
米歇尔•西门特:关于《发条橙》这部作品,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诠释。那么你自己是怎么看自己的这部电影的?
斯坦利•库布里克:影片的中心思想探索了自由意愿的问题。在被剥夺了选择善恶权利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失去人性?我们会不会变成,如标题所讲,一个“发条橙”?
所以,简单粗暴的来说,《发条橙》的主题就是:free will。橙子,是汁液丰富的水果,可是,如果是一个通过发条驱动的机械的橙子,即使还色泽光亮、汁液丰富,还是橙子吗?
在电影中,库布里克镜头里的男主角亚力克斯原本是一个天生的“罪人”,或者说,他是那种极大释放自己“性本恶”的一个人,他喜欢听着贝多芬的音乐强奸无辜的女人,也杀过人。后来,当他被逮捕后,为了治疗他的这种“罪恶”,医生一边让他听贝多芬一边折磨他,直到他后来形成了条件反射,一听贝多芬、一想到要作恶,身体就会感到恶心,而犯罪也就中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从一个坏人,通过技术手段变成了一个所谓的不再犯罪的“好人”。
那么库布里克的问题来了:这个人,算不算好人呢?
显然,从哲学的角度看,道德、人性、善良并不是概念、教条,并不是静态的描述,而是动态的选择,特别是在面临重大后果时的选择。比如,一个人一向懂礼貌,爱劳动,拾金不昧,是公认的好人。但是,有一天,他朋友的仇人找到了他,并要挟他说出朋友的下落,否则就杀掉他。这个人面临着这个选择就是重大选择,如果他怕死出卖了朋友,他就不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如果他保护了朋友而被杀害,他会被看做舍生取义的义士。
《发条橙》里的男主角,并不是因为自己理解了罪恶与善良,并不是对道德有着动态的把握,而只是因为:一旦作恶就会恶心,所以作恶中止。所以,他肯定不是一个好人。他停止作恶的选择,不是通过free will来实现的主动抉择。
这,就是库布里克的意图:技术、科学、医疗手段等强迫、规范一个人的行为,和一个人主动选择、适应社会的行为,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中国当前很多地方存在的所谓“戒除网瘾”的机构,是合理还是不合理?难道不是一目了然吗?
电影《发条橙》的导演传达给观众的是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相对于动物来说,有对其思想做出选择的权利,而选择是优先于善恶的判定。
在我看来,全篇最关键的人物要非牧师莫属。因为他在剧中是个宛如神一般的存在,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
而他说的话恰恰点明了这部电影的主题——人要先学会选择。
牧师在目睹了阿历克斯被改造后变得各种无能后,痛心疾首地说他已经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已经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了。
而他在监狱中,也曾劝过阿历克斯别去做实验。
除此以外,我觉得导演通过这部影片来讽刺那些披着善的外衣去操控别人,或者试图控制别人的思想的行为,其实这种行为就是一种伪善。
仔细看影片的朋友们可以发现这部影片中的人物表情都十分夸张,不太像我们生活中熟知的面孔。
他们把自己内心真实的表情表现在了脸上,令人有些毛骨悚然。
再谈谈主人公阿历克斯。他无恶不作,令人恶心,但这却是他本性的发挥,是原始欲望的体现。
然而经过“特殊治疗”后,他变成了一个“君子”,不再有可能对社会产生威胁。
然而这种“君子”却是一个被迫的产物。
通过这个,导演也想要表达人并不是机器,不要限制每个人为自己做出选择,同时要给更多人机会,让他们选择做出对社会有利的事情。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