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师是谁,《水浒传》中,李师师到底是什么人物

李师师在《水浒传》中并不是一个主要人物,有关她的描写还不足两回。然而,她却是一个引起争议、影响人们对《水浒传》评价的重要人物。那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李师师真人其事

李师师实有其人,对于她的基本情况,正史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宋代的野史笔记勾勒出了她的一个大致轮廓。据与李师师同时的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记载:“政和间,汴都平康之盛,而李师师、崔念月二妓名著一时。”政和是宋徽宗的年号,在皇帝穷奢极欲的带动下,都城汴京一派“繁华”景象,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有精彩描写:“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笑于茶坊酒肆”。

李师师是谁,《水浒传》中,李师师到底是什么人物图1

李师师在这样的环境里,在数以千计的妓女中,能够“名著一时”,必有惊动人的地方。据记载,当时的著名文人晁补之、秦观、周邦彦等,都与李师师有过交往,有的感情还颇深。在文人笔记中,李师师不是那种只知追欢卖笑的轻薄女子,而是有自己独立人格的风尘女杰。《汴都平康记》说她:“慷慨飞扬,有丈夫气,以侠名倾一时,号飞将军。每客退,焚香啜茗,萧然自如,人靡得而窥之”。《墨庄漫录》说她“门第尤峻”。如果这些记载还不够具体的话,那么,张端义《贵耳集》所传她在周邦彦揭了宋徽宗隐私而被贬谪之际,竟然不怕触怒徽宗而去为周邦彦送行,便形象地展示了她的执著的情感和倔强的秉性,可见她不是一般风尘女子,她的性格中确有闪光的东西。即使《贵耳集》传言不实,至少也可以由此推论,李师师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形象活跃在南宋人的口碑中,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历史上真实的李师师。

李师师故事中最吸引人的,当然要数她与宋徽宗的关系。关于宋徽宗私幸李师师家事,历史并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她与宋徽宗有过不一般的交往却是肯定无疑的。据《宋史徽宗纪》记载:宣和元年(1119年)十二月“丙午,帝多微行,乘小轿子,数内臣导从。置行幸局,局中以帝出日谓之有排当,次日未还,则传旨称疮痍,不坐朝”。虽然我们不能从这段记载中断定徽宗一定到过李师师处,但是,徽宗的儿子钦宗曾于靖康元年(1126年)下过圣旨称:“应有官无官诸色人,曾经赐金带,各据前项所赐条数,自陈纳官,如敢隐蔽,许人告犯,重行断遣。”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中指出:“赵元奴、李师师、王仲端曾经祗候倡优之家……曾经赐金带者,并行陈纳。”这就说明,李师师确曾接受过宋徽宗赐的金带,而宋徽宗不可能通过正常渠道赐给李师师金带,那么他私幸李师师家的可能性就最大。南宋时期许多笔记都记载过徽宗私幸李师师事,如郭彖《睽车志》、张端义《贵耳集》、周密《浩然斋雅谈》等。朱熹的老师刘子翚在《屏山集·汴京纪事》诗中也说:“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可见南宋人都相信徽宗幸李师师事,并对此事给以特别关注。《大宋宣和遗事》也用不少的篇幅描写了徽宗与李师师之间的故事。

李师师的结局如何

李师师的结局究竟如何,说法并不一致。根据《三朝北盟会编》 的故事记载,她在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第一次围攻汴京后被朝廷籍没了财产。刘子翚说她“垂老过湖湘”,大概流落到了南方。《墨庄漫录》也说“李生(指师师)流落于浙中,士大夫犹邀之以听其歌,然憔悴无复向来之态矣”。《大宋和遗事》说她“流落湖湘间,为商人所得”

据《宋史》记载,北宋末年,金人在俘虏徽宗、钦宗这两个皇帝以后,将皇家的器物、文籍、库藏,全部洗劫一空,还带走了大批工匠、伎艺、倡优。在众多的被掳人员中,不一定没有明义识耻、以身殉国之人。

在《李师师外传》中,把她描写成了具有民族大义和气节的贞烈女子。李师师本来有“丈夫气”,又和徽宗有特殊关系;徽宗虽然是亡国之君,其被掳也令人同情;当时的朝廷大臣多苟且偷生,有的甚至屈膝降金。人们把对金人的仇恨和恐惧,对徽宗的不满和同情,对朝廷大臣的轻蔑与唾弃,对现实的伤感与无奈,通过李师师大骂汉奸张邦昌和最后吞金而死全部表达出来。李师师留给后人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低贱卑微者的形象,而且是一个具有正义感和民族气节的巾帼英烈。

《水浒传》中的李师师

《水浒传》作者在有关传说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李师师的形象。作者既没有像《大宋宣和遗事》那样重点描写她和宋徽宗的关系,也没有像《李师师外传》那样突出她的民族气节,而是把李师师放在忠奸斗争的漩涡中,塑造出一个深明大义的善良女子形象,体现了作者的社会思想和政治态度。

梁山泊英雄大聚义之后,宋江一心指望招安,朝廷之上一度出现了招安派和征剿派的矛盾和斗争,结果以主张招安的御史大夫崔靖被拿送大理寺问罪宣告了招安派的失败。由于蔡京、高俅、童贯等人的阻挠,宋江争取招安的努力有落空的危险。在作者看来,招安与反招安的矛盾斗争,是忠义与奸邪的矛盾斗争,其中有大是大非。宋江决定通过李师师的途径,来做宋徽宗的工作,这样,李师师一下子被推到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上来。不管李师师如何动作,都会表明她的政治态度。当燕青见到李师师,讲明宋江所以要见她的意思:“只是久闻娘子遭际今上,以此亲自特来告诉衷曲,指望将替天行道,保国安民之心,上达天听,早得招安,免致生灵受苦……如今被奸臣当道,谗佞专权,闭塞贤路,下情不能上达,因此上来寻这条门路。”听了燕青的表白,李师师既不怀疑,也无反感,而是表现出信任、礼节和热情。她直言不讳地说:“你这一班义士,久闻大名。只是奈缘中间无有好人,与汝们众位作成,因此上屈沉水泊。”后来在帮助燕青取得徽宗赦书,并将梁山泊实情面奏徽宗的实际行动中,也表现出了她的机智和勇敢。

李师师是谁,《水浒传》中,李师师到底是什么人物图2

《水浒传》把李师师放在国家政治斗争中去描写,与高俅、蔡京、童贯进行对比,突出了这一形象的政治意蕴。童贯、高俅征剿梁山泊大败而归,尽管梁山好汉们手下留情,希望他们能够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以促成朝廷招安,但他们并不以朝廷大局为重,却从个人利益出发而隐瞒实情。正如李师师所说:“他这等破耗钱粮,损折兵将,如何敢奏。”李师师以一风尘女子,却能够烛隐洞微,明辨是非,扶助正义,担起这副本来与她无关的担子,为朝廷招安梁山好汉立下功劳,这也是对李师师的充分肯定。

在《水浒传》作者笔下,李师师有着清醒的政治头脑,作者通过她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是梁山好汉是一班忠臣义士, 却屈居于水泊;二是朝廷被奸臣闭塞贤路,坏了国家大事;三是皇帝圣明,只是受了蒙蔽。这样认识是对此前所发生的一切事件的总结,它虽然出自李师师之口,却反映出《水浒传》作者对水浒故事的基本看法和作品设置矛盾斗争、安排人物情节的良苦用心。

李师师受到徽宗宠幸,“风雷声价,播传寰宇”。对于“皇帝不时间来,因此上公子王孙、富室子弟,谁敢来她家讨茶吃”的现状,李师师并不满意。因此,当宋江一行出现在她家里的时候,她不仅热情接待,还主动邀请:“来日驾幸上清宫,必然不来,却请诸位到此,少叙三杯。”显然,宋徽宗的宠幸并没有使她得到慰藉,如果她真的与宋徽宗情真意切,她完全可以狐假虎威,把一切来客拒之门外。然而,她没有那样做。这就暴露了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她显然并不愿意做一个人的玩偶,哪怕这个人是当今皇上,她要追求自己的感情生活,希望有人来抚慰她受伤的心灵。当燕青出现在她的面前,她的内心深处难免不被触动,燕青锦身绣体,年轻美貌,能吹会唱,诸般乐器皆精,且又是一个义士,真正的男子汉,李师师“有心看上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她要寻找精神的慰藉。当然,她对燕青的“嘲惹”撩拨,正是她作为妓女的性情的自然流露。然而,李师师绝不是“烂泥污”,她在寻找精神慰藉的同时,能够尊重对方的感情,这是十分难得的。当燕青巧妙地拒绝了她的 “嘲惹”后,她却默默地接受了燕青和她的结拜,正是这种善良的禀性,使她能够憎恨奸臣,同情义士,帮助梁山好汉争取招安。同样,也正是这种善良的禀性,使她忍受着生活的重压,接受着她并不愿意接受的,放弃了她努力追求的。

李师师是谁,《水浒传》中,李师师到底是什么人物图3

生活中的李师师和政治上的李师师是一个形象的两个方面。没有政治上的成功描写,这个形象就没有光彩,也发挥不了在作品结构中的作用;没有生活中的细致刻画,这个形象就没有血肉,就会成为概念化的人物,难以显示作品的艺术成就。

1.在1989版电视剧中,最后李师师放弃了京城的名和利,与燕青一起两个人私奔了。两个人坐船浪迹天涯了。

2.真实的历史中,北宋末年宋徽宗被掳,李师师的下落也成为了千古之谜。

3.原著水浒第一百二十回:宋公明神聚蓼儿,徽宗帝梦游梁山泊里面李师师最后一次出现。此后并没有写李师师去向和结局。

水浒传原文:

上皇曰:“寡人来日,必当举问此事。若是如果死了,必须与他建立庙宇,敕封烈侯。”李师师奏曰:“若圣上果然加封,显陛下不负功臣之德。”上皇当夜嗟叹不已。

白话文:我以后肯定会问这件事情。要是他死了,我给他建庙封侯。李师师说:要是皇上封侯的话,也显得皇上不辜负大臣的功德。

民间说法

1.以死殉国。金人攻破东京后,找到了李师师。李师师不愿意伺候金主,先是用金簪自刺喉咙,但是没有成功,于是又折断金簪吞下自杀。

2.老死江湖。李师师被籍没家产以后,流落于江浙一带,有时也为当地士大夫唱歌,孤独终老。

3.被俘北上。李师师在东京失陷以后被俘虏北上,被迫嫁给一个病残的金兵为妻,耻辱地了结残生。

李师师是谁,《水浒传》中,李师师到底是什么人物图4
李师师是谁,《水浒传》中,李师师到底是什么人物图5
李师师是谁,《水浒传》中,李师师到底是什么人物图6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2-11-26 14:48
下一篇 2022-11-26 15: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