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铁帽子王,清朝八个铁帽子王

清朝铁帽子王,清朝八个铁帽子王图1

1636年,皇太极在满、汉、蒙三族的共同劝进下正式登基称帝,大清帝国从此建立。1912年,溥仪在革命派和北洋系的双重压力下正式下诏退位,大清帝国从此灭亡。

清朝铁帽子王,清朝八个铁帽子王图2

在前后长达276年的统治时期,大清帝国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疆域和文化等诸多方面。虽然说,统治者在末期做出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之举,极大地伤害了国家利益和国民感情,但并不能完全抹杀这个封建王朝的历史地位。

虽然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但大清帝国的官阶等级和爵位等级却异常的严格,比起汉族政权来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充分反应出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

清朝铁帽子王,清朝八个铁帽子王图3

先看官阶等级,大清帝国的官员共分为九品,每个品级中又分为正和从,统称为“九品十八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官”。不过,由于公务繁多,各级官府和衙门中还有很多工作人员不能被列入九品之中,统称为“未入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吏”。

一、文官品级

正一品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和大学士,从一品包括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和各部尚书。

清朝铁帽子王,清朝八个铁帽子王图4

正二品包括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总督和各部侍郎等,从二品包括各省巡抚、内阁学士和各省布政使等。

正三品包括大理寺卿、太常寺卿、督察御史、通政使、顺天府尹和各省按察使等,从三品包括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和各省盐运使等。

正四品包括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通政司副使和詹事府少詹事等,从四品包括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和各地知府等。

正五品包括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各部院郎中和各府同知等,从五品包括各道监察御使、鸿胪寺少卿、翰林院侍读和各地知州等。

正六品包括内阁侍读、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和各省通判等,从六品包括左右善赞、光禄寺署正和翰林院修撰等。

正七品包括各部院笔贴士、翰林院编修、京县县丞和各地知县等,从七品包括翰林院检讨、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和各地州判等。

正八品包括太医院御医、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和教谕等,从八品包括翰林院典簿和各地训导等。

正九品包括各部院下级笔贴士和各县主簿等,从九品包括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和各地吏目等。

未入流则包括的人员更多,各地的典吏、驿丞和衙役等全都属于此列。

二、武官品级

正一品包括领侍卫内大臣和掌銮仪卫事大臣,从一品包括九门提督、内大臣、都统和提督等。

正二品包括前锋营统领、护军统领、銮仪使、副都统和各地总兵,从二品包括散秩大臣和副将等。

正三品包括一等侍卫、健锐营翼长、火器营翼长、骁骑参领、前锋参领、护军参领、王府长史、各地参将和各地指挥使,从三品包括王府一等护卫、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协领、各地宣慰使和指挥同知等。

清朝铁帽子王,清朝八个铁帽子王图5

正四品包括二等侍卫、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云麾使、副骁骑参领、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佐领、各地都司、各地指挥佥事和宣慰使司同知等,从四品包括二等护卫、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和各地宣抚使等。

正五品包括三等侍卫、步军副尉、步军校尉、分管佐领、关口守御、各地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和宣抚使司同知,从五品包括四等侍卫、委署护军参领、委署前锋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守御所千总、安抚使和各地招讨使等。

正六品包括兰亲军校、翎侍卫、整仪尉、前锋校、护军校、骁骑校、步军校、营千总、安抚使司同知和副招讨使等,从六品包括内务府翎长、卫千总和安抚使司副使等。

正七品包括城门史、长官司副长官、太仆寺马厂协领、把总和安抚使司佥事等,从七品包括下级典仪和盛京游牧副尉等。

正八品包括外委千总、盛京养息牧左右翼长和下级荫监生等,从八品包括委署亲军校、委署骁骑校、委署前锋校和委署护军校等。

正九品包括各营兰翎长和外委把总等,从九品包括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和额外外委等。

以上,一同聊完了种类繁杂的文官品级和武官品级,接下来我们再聊一聊同样繁杂的爵位等级。

很多人都会把爵位和官位搞混淆了,其实二者之间的差别很大,简单区分就是爵位可以继承,但官位却不能继承。比如,李鸿章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等官位,但爵位却是一等肃毅侯。

大清帝国的爵位通常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异姓爵位、蒙古爵位和宗室爵位:

一、异姓爵位

清朝的异姓爵位制度起源于努尔哈赤时期,一直沿用到了顺治帝入关以后。为了迅速稳定局面,他先后加封了多名异姓功臣为王,比如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义王孙可望和平西王吴三桂等。

不过,康熙继位以后对于异姓封王之事趋于谨慎,尤其是“三藩之乱”后索性彻底终止。经过雍正和乾隆两代帝王的仔细斟酌,到乾隆十六年时最终形成并确立了“九级二十七等”的爵位制。

清朝铁帽子王,清朝八个铁帽子王图6

爵位从高到低分别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和恩骑尉。其中,又具体分为二十七个等级,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一等侯兼云骑尉、一等侯、二等侯、三等侯、一等伯兼云骑尉、一等伯、二等伯、三等伯、一等子兼云骑尉、一等子、二等子、三等子、一等男兼云骑尉、一等男、二等男、三等男、一等轻车都尉兼云骑尉、一等轻车都尉、二等轻车都尉、三等轻车都尉、骑都尉兼云骑尉、骑都尉、云骑尉和恩骑尉。

二、蒙古爵位

清朝铁帽子王,清朝八个铁帽子王图7

大清帝国自从立国起便确立了“满蒙联盟”的国策,双方通过世代联姻和相互通婚保持了非常牢固的关系。这种联盟关系,在爵位制度方面也表现得非常突出,专门设立了针对蒙古的爵位。

大清帝国实现大一统后,基本上推行了“蒙人治蒙”的政策,给予蒙古各部很大的自治权。各部的领主被任命为札萨克(旗长),事实上自行管理着自己的区域,“旗”之上设“盟”作为监督。

清朝铁帽子王,清朝八个铁帽子王图8

与严格限制和防范汉族功臣不同,大清帝国不仅在蒙古爵位中设置了王爵,而且还设置了亲王。基本上,蒙古爵位大致可以分为十七个等级,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札萨克台吉、一等台吉、二等台吉、三等台吉、四等台吉、固伦额驸、和硕额驸、郡主额驸、县主额驸、郡君额驸、和县君额驸。

三、宗室爵位

宗室爵位是三种爵位中最高贵的,只授予皇室的族人。通常可以分为十四个等级,分别是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其中,以亲王的爵位最为尊贵,有清一代获封者也寥寥无几,即便将实封者和追封者都算上也只有30多人。在其中,又分为了普通亲王和铁帽子王,虽然二者在生前的地位和待遇相差无几,但长远看来却是天差地别。

由于爵位继承严格遵循“降级承袭”的原则,子孙后世每传一代便会降低一级。比如,父亲是亲王,儿子只能是郡王,以此类推代代相传。但是,这也并非铁律,如果出现了“世袭罔替”的字眼,那就不得了啦!

所谓“世袭罔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铁帽子王,后世无论传承多少代都不会降级。不过,由于这种爵位太过尊贵,有清一代只出现过十二个铁帽子王,除后两个以外,其余个个都是江山社稷的功臣。

在这十二个铁帽子王中间,皇太极册封了七个,顺治帝册封了一个,雍正帝册封了一个,同治帝册封了一个,光绪帝册封了两个。

清朝铁帽子王,清朝八个铁帽子王图9

礼亲王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爵位一共传承了十代;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爵位一共传承了十代;睿亲王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爵位由胞弟多铎的后代传承了十一代;豫亲王多铎是努尔哈赤的十五子,爵位一共传承了九代;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爵位一共传承了九代;庄亲王硕塞是皇太极的第五子,爵位一共传承了十代;克勤郡王岳托是礼亲王代善的长子,爵位一共传承了十三代;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是礼亲王代善的孙子,爵位一共传承了十代;怡亲王胤祥是康熙帝的第十三子,爵位一共传承了八代;恭亲王奕訢是道光帝的第六子,爵位一共传承了三代;醇亲王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爵位只传承了一代;庆亲王奕劻是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的孙子,爵位没有传承过。@文史不假

所谓“铁帽子王”就是世袭罔替的王。

清朝铁帽子王,清朝八个铁帽子王图10

由于清代爵位系统的特殊性,默认爵位都是递降的,也就是下一代袭爵的要降一等,但有个别特殊性的,“世袭罔替”——不降等世袭。清代历史上,一共有过12个爵位,世袭罔替。其中8位是开国功臣,6人是和硕亲王,分别是:

代善,努尔哈赤次子

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

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

豪格,皇太极长子

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六子

硕塞,皇太极五子(这个其实有点勉强,从乾隆朝开始,有点像搞平衡放上去的,大概是突出努尔哈赤诸子中皇太极支系功绩地位吧……)

2人是郡王,分别是:

岳托,努尔哈赤次子代善长子,岳托和弟萨哈廉最早站出支持皇太极,生前因功绩曾封“成亲王”,后降“克勤郡王”世袭,一度改称“平郡王”(大概一字王高级点吧…)

萨哈廉,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三子,和兄岳托最早支持皇太极,生前也封“颖毅亲王”,其次子勒克德浑在平定湖广过程中功勋卓著,父子两代功绩叠加享受“世袭罔替”争议不大,后降“顺承郡王”世袭

雍正年间,因“副皇帝”十三爷辅国功勋,封“怡亲王”也世袭罔替,开辟了无军功而世袭罔替的先锋。

清朝铁帽子王,清朝八个铁帽子王图11

此后,以类似名义世袭罔替的还有:庆亲王奕劻,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三人。

总计十二人,这就是所谓的清代十二大铁帽子王。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2-12-02 10:07
下一篇 2022-12-02 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