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赶尸表演
“湘西赶尸”,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陌生,电视剧中时常见到,到湘西旅游也会看到相应的表演。所谓“赶尸”,大约是说人的尸体会自己行走。
人的尸体会自己行走么?这是楚巫文化的范畴,现代科学无从验证,亲眼所见者也无从查起。传说中亲眼见过“湘西赶尸”的人,都是现代影像技术出现以前的事。证据缺失,贸然否定与肯定,自然也是一句话说不清。
但是,严肃的史料文献中,尸体能自己行走似乎是存在的。根本原因,出现在文献的解读上。
汉字简化,社会影响十分深刻,古文献阅读显得困难重重。对多数非专业读者来说,大多认为“尸”“屍”二字就是简繁关系。一些旅游或艺术表演性质的“湘西赶尸”,由此也变得扑朔迷离。这种现象的辩析,可以从文字学谈起。
字形演变
“尸”与“屍”,其实是两个字,出现的时间前早后迟也,同时存在过。考虑到汉字简化因素,“尸”与“屍”实际上又成了三个字:古汉字“尸”,古汉字“屍”,汉字简化后的“尸”。
分成三个字,认为和区分起来,就相当容易了。古汉字“屍”,表义“尸体”。“尸”字,已经没法看出是古汉字,还是简化字。所以,辩析的重点,是“尸”字。
汉字当中,“尸”又作为部首用。“尸部”汉字很多,如“房”“屋”“局”,等等。
“屋”,不用解释,谁都明白。屋是活人居住的,放死人的地方叫“停尸房”,专有名词的前两个字绝对不能省,更不能乱用。单纯一个“房”字,住的同样也是活人,并且“房奴”基本上是年青人。
房奴
“局”,从尺从口,棋盘也。其引申义,便是规矩、法度。所以,古代就如此,现在的官方机构也大多叫什么局,管教育的叫教育局,管房子的叫房管局,管技术规范的一般叫技术监督局,这都是非常贴切的。而呆在局里的人,都是退休前的事,跟“尸”肯定是没有联系的。
这么一说,大家对“尸”的阴影也就消除了。
公务员美女
那么,古汉字“尸”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呢?古汉字“尸”,本来属于“礼”的范畴。而“礼”,是古代最大的政治。先秦古籍中,“尸”字都是这种表义。
《说文解字》:“尸,陈也,像卧之形。” 《说文解字注》:“此字像首俯而曲背之形。”其实,古代学者的这种表述,也是不准确的。甲骨金文中,甚至发展到篆书时,“尸”字皆不作卧形,而是形似屈膝坐着的人。一个人坐在那里,这就叫“尸”。
人坐在那里干什么呢?叫做“尸祭”!
“尸祭”图解
尸祭是古代祭祀的一种。现代仍有祭祀,比方说清明上坟,节日进祠堂祭祀祖先,参加追悼会也是这个意思。清明上坟,是对着先人的坟墓拜;祠堂祭祀,一般是对祖先的画像拜;追悼会现场的最醒目位置,一般会挂一张死者的遗像。这些,是象征性的、简化后的“尸祭”,但不是古代的“尸祭”。
古代尸祭,用的是活人。这跟现在的演戏差不多:让一个演员扮演皇帝、宰相或爷爷、奶奶,大家朝他们叩拜,实际上他们并不是真的皇帝、宰相或爷爷、奶奶,傻子才会当真的。
周礼
《尚书》《周礼》《仪礼》《礼记》《诗经》《春秋公羊传》《左传》等古代文献中,有大量尸祭的记载。周代举行祭祖礼时,一般选个孙子孙坐在那里,代表死去的爷爷或奶奶,大家向其行礼——这就是真正的“尸祭”。
被选为“尸”的人,不仅会是个能自己行走的正常人,还是享有很高社会地位的人。死去的帝王,一般选个有名望的大臣为“尸”,这个大臣坐在那里,就代表已经去世的某某帝王,现任帝王不能说这是我的部下,摆上级领导的架子,同样要规规矩矩地向其行礼。
“尸祭”不仅见于汉族,一些少数民族也是如此,如鲜卑族拓跋部。鲜卑人的“尸祭”,要求甚至比汉人还严格。选择“尸”时,这个人的长相,还要与被祭祀者的相貌相接近,就像现代影视剧中,需要使用一些“特型演员”,演袁世凯的要长得像袁世凯,演蒋介石的要长得像蒋介石。
孙飞虎剧照
说到这里,估计大家基本上就明白了。“湘西赶尸”跟古代的“尸祭”是有关联的:由于地处偏远落后地区,礼制没有相应发达,加上一些巫师等职业需要,一直流传到近当代。但“尸祭”与“赶尸”,并不等于是一回事。
古代祖宗容像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