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僧、老衲、洒家、老僧、小僧,都常用做僧人自称。僧人也曾自称贫道,道士也自称”老衲”。
佛家高深,僧人讲究。这些自称可不只是显示身份或年龄,一个老僧有时自称老衲,有时自称贫僧。又如鸠摩智,那么嚣张,常自称小僧。
“衲”是什么?高僧为何不称老裟?”贫”是穷?和尚为何曾自称”贫道”?道士为何也自称老衲?各位施友不要走开,待贫编絮叨一二。
老衲丨可不只是老那么简单
衲丨动词是”缝补“之意。名词☞ 用碎旧布料缝补而成的衣服。僧人衣物多是自己缝缝补补做成的,故”衲(衣)”借指僧衣。
老衲丨自然是旧僧衣。年长和尚便自称”老衲”,这是借代用法。好比诗经里”青青子衿”中的”子衿”☞ (男子穿的)衣领,代指心仪男子。
衲衣本碎布缝制,这又老旧,可不是随手可扔之物嘛?所以”老衲”是老僧人非常谦虚的自称。
老年僧人大凡会见年轻才俊或高人,常以老衲自谦。比如影视里,老僧见到大宋第一才子公孙策,多自称老衲,自谦年老,钦佩后辈。
同理,道士衣着也普通,有时道士也自称老衲。
贫僧丨贫可不只是穷那么简单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丨西游记
佛讲清静无为,色即是空。僧人不仅要戒除凡人物质欲望,精神世界也要达到这个境界。
所以《西游记》这句提到的贫富,不是指生活物质,而是指两个僧人修行境界一高一低。
僧人生活,是个无时不在修行的过程,只有清空一切私欲杂念,红尘漫漫,纤埃不沾身,才能修成正果,即色空。
贫丨少或无。僧人这里非指贫穷,而是”色空”修行,身无红尘物。所以僧人自称贫僧。
佛教刚由印度传入我国时,佛教僧人常以”贫道”谦称。”道”,这里不是道士之意,而是指”修为”。意思是表谦虚,修为不够。后来道士常自称贫道,僧人就多用贫僧。
贫僧,是僧人普通自称,尤其红尘中人谈到尘间事,和尚”贫僧是出家人,不过问你家二妮……”
洒家丨不一定是佛门弟子用
关于洒家,有三点可以参考。
①《小说词语汇释》提到关西人自称为”洒家”。”洒”就是”咱”之意。这称呼主要受小说影响。
②明朝杨慎解释,“洒”为”余”之意,即”我”。
③解缙主编的《永乐大典》又提到,”洒”☞ 有”厮杀汉”之意。大概是粗犷之汉子。
杨慎和解缙,同为大明三大才子中的两位,人家肯定有学问,当信。再结合条目一陆澹安解释☞ “洒”,可理解为比较粗犷风格的第一人称。
家☞ 古代指特定群体,表敬称,又如某领域的行家里手,如武术家。
洒家丨大家都想到了花和尚鲁智深……就佛门来说,多见游走江湖的佛门弟子自称,这类个性豪放粗犷,不拘小节,多是武行出身。
另,等级高的宫内宦官也常自称”洒(zá)家”。
洒家,”洒”发音有sǎ和zá两种。早期应该是前者,后期辞海修订后标注为zá。
小编小结
除了江湖风味浓厚的”洒家”,其他佛门自称都带谦虚。这些称呼侧重点多少有别,同一个僧人,在不同场合或用不同称呼,不仅是年龄问题。
见到真正高人如公孙策和包公子,老和尚使劲往”老朽”里自称,年轻和尚可自称弟子……
见到普通施主,多称”贫僧”、”老僧”、”小僧”,看上去都是老、小、贫……你是施主嘛!
至于鸠摩智大师,西域来到中原,不得往谦虚里自称?关键自称”小僧”,更显低调的嚣张。
袈裟和衲衣都是僧人身披之物,高僧却自称老衲,不称老裟,后者太奢华啊,僧人要”贫”。
贫僧中的”贫”,指修掉世间一切红尘事,达到色空,此谓之”贫”。可不只是穷的意思。
佛教创建于古印度,是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传说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生卒不详。(就因为出生地的问题,现在尼泊尔和印度都在争释迦牟尼的归属问题)
资料记载 :释迦牟尼29岁时,舍弃富贵出家修行,多年后得道成佛远走他乡,在印度恒河流域的中部地区布教,向人们宣传自己的理念。
释迦牟尼就好比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思想一样,孔子想把自己的儒家思想传播出去,主要是仁义礼智信。
而释迦牟尼则把孝道、善行、轮回传播出去,他的主题思想和我国的道教提倡的不谋而合。【老子(李耳)创建的道教也是善行孝道。】
因此佛教在东汉明帝时期传入我国后,很快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普及,得到了信众的拥趸,大有和道教一起统一天下的趋势。
至于说唐僧取经是后来的事了,历史上确实有唐玄奘徒步去印度取经一事,《西游记》是根据这一史实改编的神话小说。
在电视剧或小说中,一些佛教信徒自称为贫僧、老衲和洒家,这有什么说道吗?
贫僧之说:佛教中出家的男女称为僧侣,男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和尚、僧人或喇嘛。
初入佛门的男子,受十戒的称之为沙弥,受十戒以上的称之为比丘。
初入佛门的女子,受十戒的称之沙弥尼,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尼姑;受十戒以上的称之为比丘尼。
也就是说受戒越多说明地位越高。
不管是和尚或尼姑,佛教经文规定不接受金银财宝,不做买卖,不蓄私财,也就是舍身献佛,不能有身外之物……
这样一来,贫穷则代表出家人的纯净,不被世俗之物所牵挂,一心向佛,因此男的都自称为贫僧,女的则自称为贫尼。
这是僧人一种自谦的称呼。
事实情况和尚并不贫穷,大家不妨看看少林寺的和尚,哪个不是肥头大耳?
和尚说一套做一套,你到寺院里去看,和尚都是大胖子,反而道士却很清秀,请问大家,谁见过要饭的大胖子?
(胖和尚)
和尚吃喝拉撒睡都靠信徒和居士奉养,吃饱没事往那一坐,敲敲木鱼,又不运动,吃的又好,不胖才怪呢?
老衲之说:老衲指的是老和尚、老僧。最早的出家人因为是行乞传教,说好听点就是化斋。
吃的是百家饭,穿的是百家衣。和尚身上的僧袍是用人们丢弃的布块连接起来的,因此称为纳衣。
前面咱也说了,佛教和道教一些教义是相同的,因此道教的一些老道士、老尼姑也自称老衲。
最早道士的衣服也是百纳衣,道教中有“身披百纳伏魔衣,手持五明降鬼扇”之说。
按现在的情况来说,老衲也是一种自谦,你看现在的和尚哪有穿百衲衣的?穿青色的袈裟称为和尚,穿黄色的称为喇嘛。
和尚的衣服都是绸缎做成的,有的还闪闪发光,这些人不劳作却吃得好穿得好,怪不得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三武灭佛),这些僧人都是一些寄生虫,该灭了他们。
洒家之说:说起洒家,人们熟知的应该是鲁智深,鲁智深因杀人被迫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
鲁智深又喝酒又吃肉,却自称“洒家”,我倒认为他应该自称“酒家”。
“洒家”是宋代时出家人的一种自称,有人说“洒”在宋朝有的方言发“咱”音,即“洒”是“咱”的转音。因此认为“洒家”就是“咱家”的意思。
宋太祖赵匡胤开创了宋朝以后,他很自谦不称自己为陛下,而称自己为“官家”,听上去有一种拉近距离的感觉。
和尚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在外化缘讲经也就自称为咱家,即“洒家”。
(鲁智深)
也有人说只有关西人自称为洒家,鲁智深曾是关中提辖,因此他出家当了和尚自称为“洒家”。
以上不知大家理解我讲的意思了吗?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文/秉烛读春秋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