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档电影市场遇冷,其中一个因素可能是由于很多重要电影都集中到暑期档了。
7月30日,张艺谋和女儿张末合拍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狙击手》将要上映,这不仅是张艺谋首次和女儿合作,也是他的首部全景战争题材电影。
按理说,张艺谋的电影质量通常都是可以保证的, 主演阵容里也有让人比较放心的新晋“谋男郎”张译。
但是,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网友在刚看到该片时就有一个担心,那就是《狙击手》这个名字是不是有点儿问题啊?
一、原名《最冷的枪》其实挺好
张艺谋这部电影最早在备案时定下来的名字叫《最冷的枪》,这其实是一个挺好的名字,做到了信、达、雅的境界。
信,《最冷的枪》描写的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后期,也就是著名的“冷枪冷炮运动”,最冷的枪,包含了“冷枪冷炮运动”中的“冷枪运动”,是符合历史的。
达,在“冷枪冷炮运动”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特等射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张桃芳,这位传说中的“远视眼”在32天里用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最冷的枪》中的主角张大弓原型就是张桃芳,自然这个“最”字用得也没毛病。
雅,枪是热兵器,战争是血与火的较量,用“冷”来对应战争的“热”,同时还不偏离“冷枪冷炮运动”这个主题和大背景,因此“冷”字用得极妙。
所以,《最冷的枪》,挺好一个名字,为什么非要改名《狙击手》呢?
二、改名《狙击手》的好处在哪儿?
网络上有一种传言,说《最冷的枪》名字不好,似乎是在说志愿军战士背后“打冷枪”,这样有损志愿军战士的形象。
对于这种野路子观点,笔者认为还是一些网友压根不懂历史造成的,张桃芳参加的就是志愿军总部下令展开的“冷枪冷炮运动”,“冷枪”不仅是官方用语也是历史名词,怎么就有损志愿军战士形象了?
这就是我国电影市场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很多观众对于涉及历史题材的电影内容非常不了解,不懂历史也不懂军事,你给电影起一个“信达雅”的名字,反而会在一些棒槌网友那里变成他们嘴里的毛病。
比如张艺谋之前的《一秒钟》,非常文艺的名字,但却得不到很多观众的认可,观众喜欢的是《温暖的抱抱》、《羞羞的铁拳》这样比较直接比较简单的电影名字。
而与此同时,“狙击手”这个概念在近些年的影视剧市场上非常吃香,只要是和战争有关的影视剧,甭管什么样的时代背景,里面要是没有一个酷酷的狙击手和一把酷酷的狙击步枪,就显得作品不上档次不好看一样,再加上网络游戏里各种“大狙”的影响,于是《狙击手》反而成了一个观众喜闻乐见一眼就能理解的名字。
只能说,《最冷的枪》改名《狙击手》也许就是在向市场妥协,只是,妥协真的能换来票房吗?
三、《狙击手》的隐忧
《狙击手》这个名字对于张艺谋来说也存在两点隐忧:
1,不符合历史
在我国,狙击手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出现,那已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事情了,甚至于我国第一款专用狙击步枪也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在此之前几十年里,我军根本没有“狙击手”这个名词。
《亮剑》里赵刚为了向李云龙解释“狙击手”用了“神枪手”这个词,这才是在我军历史上用得最早也是最多的名词,对于那些射术极其出色的战士,通俗的称呼都是“神枪手”。
而在志愿军总部下达的关于开展“冷枪冷炮运动”的命令中也没有“狙击手”这个名词,使用的是“特等射手”。这也是我军历史上对“神枪手”的普遍书面用词,在特等射手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荣誉称号“朱德射手”,就是没有“狙击手”这个词。
显然,张艺谋的电影的故事背景是抗美援朝的“冷枪冷炮运动”,这个时候比较适合的名词应该是“特等射手”,而不是三十多年后才在我国出现的名词:狙击手。
所以,《狙击手》这个电影名字显然和其历史背景相比有些违和。
2,叫“狙击手”的影视剧太多了
只需要简单搜索一下,你就会发现在中外影视库中至少存在十来部叫《狙击手》的电影或电视剧,其中有的影视剧距离张艺谋这部还挺近。
比如2020年由金盾影视中心出品的电影《狙击手》 ,其监制李学政就曾在网络上公开质疑张艺谋,吐槽他为什么非要重复别人用过的电影名字。
其实李学政完全不必这么委屈,因为在他监制的《狙击手》之前,2009年佟大为和刘孜也曾主演过叫《狙击手》的电视剧。
这还只是同名同姓的影视剧,如果把狙击题材的影视剧全算上,那将是一个更多的数字,最知名的自然是《我的兄弟叫顺溜》。
等于张艺谋的《狙击手》这是从一个蓝海一头扎进了一片红海,红海市场的好处在于,拍好了就容易爆,坏处也很明显,稍微不好就有可能扑街。
总结就是,《最冷的枪》改名《狙击手》,风险和机遇并存,到底是想不开还是艺高人胆大,那就等看暑期档吧。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