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请。关于发生在康熙朝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具体内幕,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康熙立储新制、三方矛盾加剧、皇子各成派系。
尊崇汉风的康熙,别具一格的立储
众所周知,清朝的前身是1616年创立的后金。因是少数民族创建的政权,所以很多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被完好地传承了下来,比如定期狩猎,是为了随时锻炼增强满洲“马上得天下”的能力;又如设立八旗此等“战时兵和时民”的编制组织,灵感也是来源于满洲早已成俗的狩猎组织。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很多制度方面,满洲也在逐渐朝着汉家风俗潜移默化地发展融合。1636年(崇德元年),45岁的皇太极正式称帝且改国号“金”为“清”,与此同时,效仿明朝开始称皇女为公主(嫡女为“固伦”、庶女为“和硕”)。尤其是在1644年(顺治元年)顺治帝入主中原之后,汉化的特征更为明显。
康熙剧照
1661年(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帝驾崩于紫禁城养心殿。两天后(正月初九),年仅8岁的三子玄烨在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和四位辅政大臣的辅佐下即皇帝位,以次年改元康熙。因年龄尚幼,故直到1665年(康熙四年)九月初八,才举行皇帝大婚之礼,所娶之人为四朝元老索尼孙女、时任内大臣的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康熙第一任皇后孝诚皇后。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赫舍里氏在康熙心中,是排除皇家与勋贵联姻之外确有真感情的,而且赫舍里氏还是孝庄为皇孙开创的一次先例(放弃太宗、世祖两朝在科尔沁选后的传统)。二人婚后恩爱非常,令人羡慕。就在被封后位第五年(1670)的十二月十三,赫舍里氏为康熙诞下嫡长子承祜,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位被康熙寄予厚望“甚爱之”的皇子于1672年(康熙十一年)二月初五便去世了,年仅3岁。此事着实令赫舍里氏与康熙帝打击不小,而在长子早夭之后的第二年,赫舍里氏终于再度有喜,本该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但就在1674年(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刚刚诞育下次子胤礽便因难产去世,年仅21岁。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朝服像
发妻的去世,令康熙悲痛万分,不仅给予其“仁孝”的至高谥号,而且经过祖母博尔济吉特氏的允准,于1675年(康熙十四年)嫡长子承祜诞辰之时,正式在太和殿为年仅2岁的胤礽举行了建储大典,胤礽因此成为了清朝第一位在皇帝生前就公开预立的皇太子(也是唯一的一位)。
康熙之所以开此先例,一方面确实有赫舍里氏的功劳,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康熙对汉家传承千年的“立嫡立长”立储制度的尊崇。胤礽在父亲的格外关爱下(亲自承担抚养重任),在诸位兄弟的羡慕下,当了30余年的皇太子。
恃宠而骄,终造就三方矛盾加剧,自废大好前程
1679年(康熙十八年),康熙命人将奉慈殿改为毓庆宫,以此作为爱子胤礽的东宫;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初六,康熙亲自为胤礽选择汤斌、耿介等名师辅佐;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谕令太子监国。桩桩件件,都体现了对这位嫡子的格外看重,与其说是预立,在外人眼中实际跟正式储君并无差别。
胤礽剧照
本来按照康熙心中所想,自己对太子格外优宠,胤礽势必会如古人望子成龙一般,拥有一个璀璨的人生。但可惜他忘记了一个道理,物极必反。对于父亲的宠爱,胤礽起初还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文武兼备样样精通,为父分忧表现出色,但久而久之,伴随父亲的溺爱与大臣们的阿谀奉承,他开始恃宠而骄,不仅对元老重臣嗤之以鼻,而且对自己父亲也未尽到该有的孝道,更有甚者不惜与他人密谋。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七月,康熙在西征噶尔丹期间于古鲁富尔坚嘉浑噶山行宫患病,胤礽前往探视却“面无忧色”,令康熙十分不悦;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因太子府下人行径悖乱,被内务府重惩,但也因此令胤礽“眷爱渐失”,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矛盾开始衍生。次年三月,康熙帝第一次晋封诸成年皇子爵位,除却太子胤礽与六子胤祚(早殇),共计两位郡王(胤禔、胤祉),四位多罗贝勒(胤禛、胤祺、胤祐、胤禩),不仅如此,他还给予这些皇子参与政务且各辖下属的权力。
雍正帝画像
康熙此举很明显,是开始有意削弱太子胤礽的权力,这既可以看做是对胤礽的考验磨练,也能看出对于胤礽康熙渐渐出现失望之感。但他并未想到,一个分封皇子的举动却令诸皇子们感觉希望来临,太子圣眷不再,从而蠢蠢欲动各怀心思,由此又产生了新的两大矛盾(皇帝与诸皇子、太子与诸皇子)。
在如此尴尬的窘境之下,如果胤礽可以稍有收敛,或许还有所转机,但早已成型的他想要转性又何谈容易。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五月,保和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赫舍里.索额图(同时也是胤礽的叔外祖父)因“议论国事,结党妄行”被圈禁于宗人府,而与之密谋的正是胤礽。试想,康熙帝正值壮年鼎盛时期,又怎么允许此等悖乱违逆之事发生,何况还是他精心抚养格外重视的嫡子,索额图一案便成为了胤礽失宠的导火索。
索额图画像
团队内部的支柱倒台后,令胤礽安全感顿失,甚至在康熙巡游塞外期间与父亲直言顶撞,且对弟弟胤衸(康熙十八子)的重病不闻不问,还劝康熙应以国事为重,更有甚者还时常于夜晚窥视康熙大帐,让人又不得不怀疑是否有谋逆之举。至此,父子二人的矛盾最终激化爆发,康熙于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在布尔哈苏台当众宣布,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等为由,正式废除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太子被废,诸皇子各怀心思,派系林立
太子被废,相当于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又成了未知。已成年且有封爵的各位皇子便深感有机可乘,于是明里暗里开始组队建立派系,其中以九人最具代表,他们分别是:长子胤禔、次子胤礽、三子胤祉、四子胤禛、八子胤禩、九子胤禟、十子胤䄉、十三子胤祥和十四子胤禵,“九子夺嫡”之名因此而来,当然有九子并非就形成了九党,而且在不同时期,九人所在的派系也有区别。
康熙帝画像
1708年胤礽的首次被废,皇长子胤禔大力支持八子胤禩成为皇储,而九子胤禟与十子胤䄉也依附于胤禩。皇三子胤祉则依附于胤礽,四子胤禛在这段时期还是力主倡导恢复胤礽的太子之位,故也应属于太子一脉。眼见诸皇子与太子之间矛盾越发加剧,康熙只能在首废太子6个月后再度恢复胤礽的太子之位(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同时为了缓和诸子之间以及太子与诸子之间的矛盾,康熙又进行了第二次对诸皇子分爵位分封。
对于再立胤礽为太子,一方面因为康熙对这个孩子确实感情很深,另一方面按照他的立储观念来看只有胤礽才最合适入主东宫,他也借此想令爱子知错能改。然而这次的胤礽却更加“迹类疯迷”,很快又被传出太子与刑部尚书齐世武等人结党营私且有逼父退位之意,痛定思痛之下,康熙终于于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再度废除胤礽太子之位,并且将其拘禁于咸安宫面壁思过。
太子二度被废之后,之前依附于胤礽的胤祉自觉大势已去,主动退出争斗;而胤禛也深感胤礽复立已无望,于是开始无形中积聚自己的力量,好兄弟十三阿哥胤祥虽无权势但甘愿加入四哥阵营;至于胤禩,转为支持康熙晚年特别看重的十四阿哥胤禵,八阿哥九阿哥也紧随其后。至此,形成了以八阿哥(名为支持十四阿哥,但实际组织者还是胤禩)与四阿哥为首的两大阵营。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69岁的康熙帝崩于畅春园。遗命皇四子胤禛“克成大统”,雍正成为此次事件最终的胜利者。
胤祥与胤禛剧照
小结:
其实,康熙之所以会早早确立太子,除却发妻和汉化的原因之外,还有另一层意图:避免诸皇子为皇位互相争斗。但没曾想,他本筹谋良久的一步好棋却因自己过度的重视与严苛下,缔造了令他终生都悔恨的憾事。
物极必反,恃宠而骄。胤礽的失败,一方面因为父亲的过分溺爱,也有他自制力差的原因。康熙的精心谋划,不仅没有起到规避诸子争斗的作用,还引发三方矛盾加剧不可调和的不利结果,令人甚为惋惜。
而最终四阿哥胤禛的胜出,在于其平日不露锋芒暗存实力,在于他团队精良人人皆有大用。所幸,一番令人寒心的你争我斗之后,雍正的继位,通过励精图治朝乾夕惕,将康乾盛世又推向了更高的巅峰,如此结局也算聊以慰藉。
我是“史海甄客百晓生”,一个资深的历史迷,如果认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多多关注并支持,谢谢各位。
九子夺嫡可以说是清朝康熙时期一件震天动地的大事儿。通俗点说,就是康熙九个亲儿子争夺皇位的事儿~
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一共二十四个儿子,参与夺嫡的分别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爱新觉罗·胤礽、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祉、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九阿哥爱新觉罗.胤禟、十阿哥爱新觉罗·胤䄉、十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祥、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最后我们知道是四阿哥胜出,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雍正皇帝。
九子夺嫡这件事最大的输家就是大阿哥、八阿哥和十三阿哥。大阿哥作为长子,看到身为太子的二阿哥被废,竟然不顾亲情和兄弟情义,当着亲爸爸康熙的面儿竟然要替父弑弟,这种极其残忍的行为让康熙气得吐血,立刻罢黜了大阿哥的爵位。那么八阿哥为何也受到牵连呢?因为当时三阿哥在康熙面前检举大阿哥镇魇诅咒太子,这件事更让康熙震怒,而“镇魇诅咒太子事件”也有八阿哥的帮助,所以八阿哥也是受到牵连,基本上与皇位无缘。十三阿哥也在这件事被处以宗人府圈禁。
总之,九子夺嫡事件是一场大型内斗,后来雍正皇帝也是受这件事影响实行秘密建储制度,不再公开设立太子,减少皇室内部争斗的惨剧。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