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文字形态是甲骨文,它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标志着已进入了成熟阶段。豕,念shǐ,属于象形字,甲骨文上的一个字形。“豕”这个字看起来象猪形,有长嘴巴,大肚子,四条腿,并且有尾巴,它的本义是指的猪。而“猪”这个字则是后来造的形声字,从豕,者声;后来汉字简化将左边表示的“豕”旁改为“犬”变为“猪”。“豕”字的造字本义就是“猪”。在早期文献《尚书》中就已经将“豕”与牛羊并列为祭品。《诗经》、《楚辞》中也都对“豕”有细致的观察与描述。由于后世“猪”字的广泛使用,“豕”字也就停留在上古时代的表意范围了,也就说,“豕”就是“猪”,几乎再无它义可言。
可以肯定地说,狗是人类最先驯化的动物。动物学家告诉我们,驯化实际上是一种共生现象,两种不同的生物,相互影响,彼此获益,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我们知道,狗的祖先是凶暴残忍的狼,与它相比较,有许多动物要温顺听话得多,可人类为什么要首先选择狼作为驯养对象呢?原来,人类和狼有很多共性,两者都是目标广泛、智能高超的狩猎者。在新石器时代,一般性的动物早已不是人类的对手,但是要猎捕一些大型哺乳动物如犀牛、野牛、猛犸、野马等绝非易事,人类迫切需要帮手来协助。在偶然的机会里,猎手们把狼崽带回了家,充满爱心地饲养养后,发现驯育狼崽其实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群狼们狩猎的果敢给人类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而狼的社会行为和群体内的等级结构,也允许它们接受人类的支配,于是,人类和狼开始了双方的合作。
以后,人类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选择那些体形小、温驯而富有感情的个体加以定向培养,经过漫长的生殖隔离时期,终于培育出了狗这种动物。
“家”这个字下面有个“豕”,“豕”的意思是豭,翻译出来就是大的公猪。这是因为最早“家”的含义是宗庙,是宗族祭祀先祖的地方,然后引申出家族的含义,最后演化为家庭。家的含义并非猪圈,很多人被猪误导,其实公猪是宗庙里面的祭祀品,也是后来财富的象征。
在宗庙用于祭祀的猪
要知道我们的很多文字都是象形字,“家”字由“宀”和“豕”组成,“宀”代表的自然是房子,而“豕”代表着猪。但是这个猪到底是公猪还是母猪,出现了一定的争论。其实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来看,“豕”的肚子部位有斜出来一笔,根据古人造字对于动物细节的刻画来讲,这一笔就代表着猪的雄性器官。
现代养猪的香猪
而且《说文解字》里面也有记载:家,居也,从宀,豭省声。豭,牡豕也。这句话的意思便是家就是居住的地方,家是会意字,而豭就是体型比较大的公猪。而且在《诗经》之中也有记载,打猎之后小猪可以私有,三岁的大猪就到归于公家。这个公家就是族人的公共场所,也就是族人祭祀的宗庙。
刚出生的家养小猪
古人会在宗庙里祭祀故去的亲人和祖宗,而猪就是很好的祭祀品,在祭祀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很多典籍都记载着关于用“猪”来进行对鬼神和先祖的祭拜。而当人们进入祭祀的宗庙时,最先看到就是摆在正堂最中间的硕大祭祀品——成年公猪,因此,造字的时候“宀”下面使用“豕”,是很合情合理的事情。
而母猪对于古人来说,是用来圈养起来生猪仔,繁衍养殖的,祭祀的时候用公猪更加适合,这样的物尽其用也可以推翻“家”原本是猪圈的概念,如果是猪圈的话,母猪会更加重要,而且人们也不会用猪圈来化为家进行使用,而家从“宗庙-家族-家庭”的转变更加符合演化规律,这就是古人造字的智慧。
首先,人类最先驯化的动物是狗。
预计驯化时间是在距今一万年前的南亚及中国。
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的。
早期人们靠狩猎,采集为生。
驯养狗为狩猎时的助手。
第二,豕这个字是个指事字,
指的是豕(就是猪)的腿被捆上,行动艰难的样子。
猪是古代最常见的家畜,
看看“家”字就可以理解了,
古人的家庭观念也很重,
认为的“家”最简单的意义就是“房子里有头猪”,
这个“豕”字形象的比喻成家人、老婆、孩子围在一起,
通俗说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特别温暖。
在《说文解字》有这段话:
豖,豕絆足行豖豖。从豕繫二足。丑六切。
段注云:
豕絆足行豖豖也。豖豖、艱行之皃(按:皃同貌)。孟子曰。如追放豚。旣入其苙(按:苙,音同立,即猪圈)。又從而招之。趙曰。招、罥也(按:罥,音同倦,用绳子套)。按罥之謂絆其足。經文招字與豖古音相近。招之卽豖之也。此猶州吁卽祝吁。从豕繫二足。繫當作係。此从豕而象形也。丑六切。三部。廣韵丑玉切。
康熙字典云:
又《廣韻》《集韻》并丑玉切,音亍。義同。或作 。 《六書正譌》从豕,繫二足,指事。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