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首日,末伏十天。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具体是怎样计算的呢?我国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dog days;hot summer days] 指三伏天,时间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后的三四十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首日,末伏十天。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起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起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起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十天,有时是二十天,而“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
我国农历中“九”是习惯用的杂节,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传较广,它是以冬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时候。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是它不广为流传,其实“夏九九”确实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如最能反映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是在湖北省襄阳老河口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其全文是: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在夏至后气温骤升,形成灼热的暑天。把最热的暑天称为“伏天”,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老北京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就说的是旧京数伏天家家信守的饮食民俗。为什么有这个食俗和俗语呢?据说与节气和那时菜农生产技艺有关:农业落后,也没有暖棚设施,没有更多夏令青菜供应百姓,夏至数伏时正是蔬菜青黄不接断档之时,也因老北京伏天时特炎热,汗流浃背的人们都愿在此时弄些简单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饭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饺子、面条、烙饼的食俗。
俗语有云:“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指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是我国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伏”,亦有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之意。
初伏,为十日,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始(称入伏),是真正暑天的开始。
中伏,一般为十日到二十日,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结束。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末伏,为十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称秋老虎。末伏早晚较凉快,白天阳光依然剧烈。
“热在三伏”,尤其在城市中,仿佛置身巨大的蒸笼。
三伏天又闷又热是由于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各地伏天的饮食习俗:
1.北方地区: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
在北方地区有着“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的说法。
那么,头伏为什么要吃饺子呢?一种说法是饺子做得像元宝,寓意福气,而“伏”和“福”同音,所以就吃饺子。
入伏这天吃饺子,是希望能平安度过夏季,祝愿祈福之意。
另一种说法就是伏天里,人的胃口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山东有的地方会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至于二伏吃面,这一习俗至少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
这是迷信说法,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三伏要吃烙饼卷鸡蛋,这样的做法突出了一个“补”字。
在三伏当中,中伏的时间往往较为漫长。到了三伏的时候,人体消耗已经到了一定程度,该瘦的人都已经消瘦了很多。
所以,这个时候要适当多补充营养。烙饼摊鸡蛋中有油,有高蛋白的鸡蛋,很适合这时候的人来吃。
2.上海:头伏馄饨二伏茶
上海人总是会说头伏馄饨,二伏茶,因为三伏天气温很高,很容易影响人的食欲,而用一些酱料凉拌煮熟的馄饨是很开胃的方式。
可以很好的振奋食欲,避免三伏天食欲不振导致身体受损的情况出现。
而喝茶就很好理解了,在三伏天人会大量的流汗,导致体内水分迅速消失,而通过喝茶,能够帮助我们迅速补充身体内部的水分,并且喝茶还有利于排尿,可以将身体之中的暑气、暑热、暑湿通过尿液排出。
3.杭州:头伏火腿二伏鸡
杭州人“头伏火腿二伏鸡”。中医认为,火腿有健脾开胃、生津益血的功效。
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为最佳。夏天人们往往食欲不振,营养不足。
火腿营养丰富,食之不腻,能增进食欲,和冬瓜烧汤,既有营养,又防暑祛病。
4.长沙:头伏狗二伏鸡三伏吃甲鱼
“伏狗”“伏鸡”是长沙人在三伏天最常吃的食物,因为这两种动物的肉能够补虚助阳,温里散寒。
对于阳气虚而畏惧寒冷的人来说,可以起到很好的温补作用,特别符合冬病夏治的理念。
此外,甲鱼有着滋阴清热、健脾开胃的功效,在三伏天食用尤为适宜,当然了,有肝病或者肠胃疾病的朋友,最好不要吃甲鱼,防止身体遭受损伤哦。
5.南昌:起伏吃只鸡
南昌有着在三伏天吃鸡的说法,并且这种吃法还有一定的规矩,如到了三伏,很多南昌人会将鸡做好,然后将门窗关闭,接着穿上长袖衣物,将鞋袜穿着整齐,裤脚则用绳子扎紧,也不开空调或者风扇,只是倒上一杯小酒,然后慢慢食用吃的自己大汗淋漓才可以。
因为许多南昌的老人认为,这样做能够将身体内部的湿气、寒气排出,让自己一整年都不生病。
6.徐州: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
在徐州等地区人们认为羊经过春冬季节养殖后,正是膘肥肉嫩的时候,此时用羊肉炖出的汤味道醇厚,膻味很小,并且可以帮助人们发汗,排出身体内部的积热,减少这些热气暑气可能导致的疾病。
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病夏治由来已久。
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三伏贴,还有三伏天扎针灸,三伏天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等。
医生根据病人的病症不同,在这些方法中选择一两种使用。
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小儿感冒等,以及一些虚寒性的疾病,如胃痛、关节炎、肾虚引起的腰痛。
专家推荐两种目前很流行的冬病夏治方法,三伏贴和三伏天拔火罐。
之所以介绍这两种方法是因为它们具备4大优点:高效、安全、经济、副作用小。冬病夏治一般以3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需连续3年,也就是3个疗程。为巩固疗效,病人应于冬至日到医院复诊。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话说这三伏天真是难熬呀。不知道别的地方怎么样,反正在山东生活这么多年,每到伏天就哪里也不想去。坐着都浑身冒汗,更别说干活了。别说人了,连动物都热趴下了,所以古人起这个“伏”字,简直是太对了。
但我不知道“夏练三伏”由何而来?是否真的存在?或者只是古人对意志力训练的一种美好想象?或者是现在人们对抗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弱了?三伏天,我只想静静的呆着,淌汗。
我特别喜欢这种大汗淋漓的感觉,任毛孔张开顺畅排水。盖以为打通了任督二脉才会如此。而不是贪图一时舒适,去空调房呆着。你见过夏天雨后潮湿的山上,从石头缝里都会渗出或大或小的山泉水吗?跟人体伏天排汗有异曲同工之处。
再说一年中也就这么一回,好好珍惜这淌汗的感觉吧,也算是顺应自然,顺应天意,“损失”点汗水又如何?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