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奉天子以不臣的思路是非常明智的。
自汉高祖刘邦推翻秦朝后,直至公元191年董卓篡权,汉朝已经有了将近400年的历史,在这400年里,处了和周边的少数民族有偶尔争端外,汉朝经历了相当长的空前繁荣时期,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国策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开辟丝路、攘夷拓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设立“西域都护府”,史称“昭宣中兴”。
400年,按照汉朝男人人均寿命48岁来推算,九代人,深深将自己是大汉子民的观念刻在脑中,烙在心底。
大家还记得董卓吧?189年,十常侍作乱,董卓因为救驾有功受到了受到了重用,但很快,董卓便废了少帝,立刘协继位,并弑害了少帝及何太后。随后,190年,十八路诸侯便集体讨伐董卓。
由此可见,当时天下的民心还石站在汉朝这一边的,大家普遍认为火德未灭。
曹操在洛阳迎驾汉献帝时,虽然自身实力已经跻身第一梯队当中,和袁绍并驾齐驱,但凉州的马腾韩遂、益州的刘璋、荆州的刘表、扬州的孙策,依然虎视眈眈的盯着中原的局势,且刘璋、刘表那可是正经的汉室宗亲,如果曹操当时打算自立为王,一定会受到其他势力的共同敌视,董卓的下场就摆在眼前了。
所以当时曹操很明智,既然自己不能自立为王,那就要将汉献帝变成自己手中的砝码。各路诸侯虽然做的是不臣之事,但表面上还都是要脸面的人,谁都不敢先迈出那一步。曹操抓住了这个把柄,开始奉天子令诸侯。
他先是完全按照汉朝礼仪对待汉献帝,饮食起居照顾的很是周全,这让皇帝颇为感动。汉献帝给封曹操为“大将军”,总理朝廷大小事务。随后,他又对各路诸侯进行安抚,特别是面对北方最大的竞争对手袁绍,曹操直接上书,为袁绍讨了个“三公”的头衔,后又将自己的“大将军”之职让与袁绍。
这一系列操作,曹操向其他诸侯表明了立场,“我曹操和董卓是不一样的,我依然是天子的臣子,依然巩固大汉朝的江山”
与此同时,曹操以朝廷的名义,提拔了一大批自己的心腹,荀彧被任命为侍中,守尚书令,专门负责军国大事;程昱则被任命为尚书、领济阴太守,负责镇守兖州等等。这是其他诸侯没有办法做到的。在当时,名分、名节这个东西是相当重要的,有朝廷官方的受封和没有朝廷受封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大量的人才加入到曹操势力当中。
可以说,曹操是利用了民心和当时自己权利上的便宜,急速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充实了自己的人才储备。
而在三分天下后,曹操已经尝惯了奉天子以不臣的甜头,自然不会在天下未定的时候做出自立天下的蠢事了。
当然,也许曹操本就没有篡汉的想法。东汉末年,宦官专政,像曹操、袁绍这类的“新青年”看不惯当今朝廷的污浊之气。曹操入职洛阳北部尉时,对于皇亲国戚聚集之地的洛阳,进行了严格的整顿,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个不畏强权,心有理想的人。曹操统治时期,并不是一味的进行势力扩张,还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对外,还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所以我觉得曹操并不是心中有野心的军事家,而是一个心中有理想的政客。他的愿望,并不是自己坐上那把龙椅,而是能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治国观念,让政坛更清明,百姓更富足罢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并非曹操首创,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诸侯以“尊王攘夷”之名行君主之实。春秋时期,虽然周天子势力范围还不及一般诸侯国,但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所以,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只能借用其名才能顺利得到其他诸侯的拥护。东汉末年也是一样,尽管天子没有了任何的实际权力,但汉家天子仍然是国家的象征。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正是借用天子之名行天下共主之实。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思路是不是把自己给禁锢住了呢?我想是没有的,曹操本身就只是想借用天子之名行君主之实,而并非自己当皇帝,曹操务实不务虚。而且曹操早间年就身为汉臣,他受的教育是不允许他背叛汉朝的。当时天下尚不太平,他也不能自己当皇帝。所以曹操没必要自己做那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出头鸟。
一、身为汉臣
曹操早年间以孝廉入仕,在洛阳担任北都尉时就敢于执法不顾勋贵。黄巾之乱时,曹操立有战功受封济南相,任职期间大力改善当地政治,“政教大行,一郡清平”。但当时政治腐败,曹操不愿同流合污而隐居。后来董卓乱政时曹操首倡义兵,联合十八路诸侯反对董卓。但因为各诸侯各顾自己,人人人心怀鬼胎而未能有进益之功。
纵观曹操的前半生,他是一个愿意为国尽忠而且有理想抱负的人,但因为朝局败坏而渐渐对朝廷失去信心。但曹操一生一世愿为汉臣的心没有变过,曹操曾诚恳地和身边的人说,有一天他死后,墓碑之上能刻有“汉古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对于汉朝臣子来说,这可能就是他们一生追求的殊荣。
二、务实不务虚
曹操迎回汉献帝之时,天下正是群雄割据。曹操刚刚打败吕布,从其手中夺回兖州等地。北方的袁绍忙于北方的战事,暂时无暇顾及曹操。但曹操周边割据势力林立,如徐州的刘备、吕布,宛城的张绣,淮南袁术……可以说曹操身在多个势力的包围中心,形势并不乐观。那时的汉天子是曹操征伐天下的利剑,也是保护曹操的盾牌,因为曹操就代表着天子。
在后来的不断征伐过程中,曹操消灭了绝大多数割据势力成为北方霸主。那么就开始有人认为曹操不需要天子了,曹操之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思路限制了自己。事实呢?当时虽然天下大半都掌握在曹操手里,但南方还有孙权、西南还有刘备,而且曹操阵营中还有不少汉朝遗老。孙权曾劝曹操称帝,曹操说“孙权是想把我架在火炉上烤呀。”天下大势尚不稳定,曹操既然已经在行君主之实就没必要图虚名了。
三、愿为文王
曹操至始至终都只是想“奉天子以令不臣”,而非自己当皇帝。他曾对劝进的臣下说他愿意为文王。这时所有人都明白了,也不再劝他了。因为大家都明白了曹操自己不想当皇帝,但是儿子会成为皇帝。
身为汉臣的曹操的策略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虽未有天子之名但却行天子之实,而且为儿子称帝铺好了道路,这才是奸雄的聪明之处。
关注我,为您带来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