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摩尼的智慧从哪里来(释迦摩尼果的功效和作用)

释迦摩尼的智慧从哪里来(释迦摩尼果的功效和作用)图1

叔本华曾有一言: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不断地探索和追寻真相,才能扭转劣势,重新引领时代步入正轨。这一过程不仅创造了诸多变革,也催生出数位智慧先贤,为整个人类群体提供理论或技术上的支持。

千百年来,人类的思想史从古希腊对世界本质的探讨,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对形而上学的迷恋,再到工业革命后经验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理智化的过程,但依然无法否认,未知的事物依旧吸引着我们,渴求一个准确的答案。

然而,令人讶异的是,面对生死,鬼神这些重大问题,大部分智者都选择三缄其口,哪怕是公认的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大哲学家“至圣”孔子和佛陀释迦牟尼,他们也都选择对此话题避而不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释迦摩尼的智慧从哪里来(释迦摩尼果的功效和作用)图2

实际上,作为博古通今的智者,两位并非完全不涉及这些话题,只是他们的关注点都不局限于虚无缥缈的事物,而是更加偏向实际价值。再加上他们身处落后的时代,对鬼神的敬重早已深深根植,因此鬼神之论少而又少并不奇怪。但是在面对生死和道的问题上,两人回避的态度如出一辙,个中原因,让我来为你一一解惑。

佛道讲求诸法空相,缘起缘灭,皆在一念之间。只要灵魂轮回,肉身的消亡便不算真正的死,反而寓意着超脱万物的生。因此在人的生命之中,生与死的界限是十分薄弱的。

释迦牟尼佛不着重于生死的探讨,是因为他更注重这两者的转化。出身贵族的他很早就意识到世间充满避无可避的苦难:病痛,仇恨,爱欲,别离……人仿佛从出生开始便是一场漫漫无期的修行,只不过有的人选择默默承受,有的人则耽溺享乐放纵自我。那么,难道真的没有其他的方式规避苦痛了吗?

释迦摩尼的智慧从哪里来(释迦摩尼果的功效和作用)图3

为了得到一个答案,释迦牟尼毅然地告别贵族生活和新婚妻子,选择出家为僧。最初的他执迷于肉身苦行,即折磨身体来达到精神的超越,但这样极端的方式并没有为他带来顿悟,反而极度损伤了他的健康,最终他选择了放弃,转而另寻出路。

在传说中,释迦牟尼成佛的版本多种多样,但在参悟了“四谛”和“十二因缘”后,他的确看清了世间运转的本质和苦难的终结——凡所有相,皆为虚妄。凡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生与死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而眼前的苦痛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人世间种种,只有参透世俗而超脱之上的人,才能在循环往复里,找到轮回的出路,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永恒的生命。

释迦摩尼的智慧从哪里来(释迦摩尼果的功效和作用)图4

孔子作为春秋时期的儒学第一人,他的学说为顺应时代潮流而更偏向世俗道德和君主统治,因此无可避免地敬重鬼神和天道,不敢多加妄言。“子不语怪力乱神” “敬鬼神而远之”,从这些语录中,他对神鬼的谨慎态度可见一斑。

同样,在谈及生死等问题时,他的态度也十分含糊。爱徒季路曾问及鬼怪与生死,孔子没有正面解答,反而还是带着批评的态度回应:“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释迦摩尼的智慧从哪里来(释迦摩尼果的功效和作用)图5

不了解眼前的生死,如何明白身后的死?连人都无法好好侍奉,又怎么去敬重鬼神呢?

显然孔子认为形而上学的唯心话题毫无价值,也不希望自己的徒弟过多沉迷于无形之物的探讨,而是要把眼光放到更实际的东西上。 这一点和孔子处事的方式不谋而合,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所期冀的是改变这样惨淡的局面,为国家贡献力量。

虽然在他的诸多事迹中,他的态度前后不一,时而赞赏“风乎舞雩,咏而归”,时而辗转各国,谋求高位,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孔子是一个实际的智者,在他眼里,国家的兴亡,时代的兴衰比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玄妙更为重要。

释迦摩尼的智慧从哪里来(释迦摩尼果的功效和作用)图6

除了时代的局限之外,孔子和释迦牟尼的涉及天道的学说都显露出鲜明的宿命论色彩。在二人眼中,天命是主宰一切的标尺,人类的祸福旦夕都被天命所掌控,非人力而不可违。孔子的天命之畏,释迦牟尼的因果律,两者不过是在阐明,兜兜转转我们终究逃不开这天道轮回,冥冥之中有一张网围困着人类,我们只能在其中任凭命运之手的摆布。

古人常言:“天机不可泄露。”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的确无人参透生命的走向,哪怕伟大如孔子,超脱如佛陀,也不敢在未知面前班门弄斧。可是,避开不等于臣服,即便知晓了在我们之上的确还有更高位的存在,这也不意味着我们就偃旗息鼓了。

释迦摩尼的智慧从哪里来(释迦摩尼果的功效和作用)图7

加缪说:“人们总是很清楚自己周围有一堵很高的围墙,但也仅仅是知道这么一个无用的真相罢了。“ 如果什么都不去改变,哪怕对整个世界都看得分明,那也只是在迷雾中前行。

个人认为,两位圣贤之所以不怎热衷这些“无“,除了他们思想的现实性外,或许更多的还是一种讳莫如深。并非什么东西都弄清楚了才是最好的,在未知的余荫下,我们的生命将藉由它们收获新的意义,这也是神学和各类宗教仍旧存在于世的理由。

生生死死,魑魅魍魉,离我们何其遥远,却又好像格外接近。在现今这个信息爆炸,文明多样的世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接近真实,却也活得格外劳累。马克斯.韦伯曾说:” 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主要的东西已被袪没,而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

释迦摩尼的智慧从哪里来(释迦摩尼果的功效和作用)图8

纯粹的理智助长科学的发展,却在同时压缩了精神的快乐,因为一旦未知全无,在逻辑上我们便落入”人生无意义“的断崖口。因此,或许要感谢这些虚妄之物,它们的存在让我们时刻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为了得到答案而不断前进,从这一层面来说,圣贤的避而不谈是极有深意的。

然而,为生命祝圣的方式不是叫我们胡思乱想,而是为了这些东西搞得人不人鬼不鬼。好好的生活,着眼于现在,用双手解开谜团,用劳动创造价值,这才是人生完满的真谛。

智慧从两辈子的灵修中来。

出家前被人算命,明主或者教宗。这是上辈子修来的,相当于中国四柱中的【成佛作祖】之命。

中国的成佛作祖之命,体现在四柱中的地支中,也就是系统内的思维与活动,说明佛祖本是好思维的理性人;而且年支与月支相冲、克,表示自己的思维小系统与生存大系统的不和谐,这就是出家修行解决和谐问题的根源,因为局限在家里所产生的见识与活动的局限性是不能产生解决问题方案的。

成佛作祖之命,不一定非要出家,而是需要活动的多样见识性与思维的非局限性,在于博学精思与实践。比如姜子牙遇文王以前,就是单身一人经历很多事情让自己总结与提升,这就是各种无有之玄(物质与意识两恒道的叠合)。兴趣在什么方面,玄就在什么方面,就能够在这方面成佛作祖。

但是,随着科学对物质本质的认识,物质层面的恒道循环体系已经大多有了基础,只要根据心物一体论把意识层面的内容力学化,意识层面的各种恒道循环体系也将陆续破解。之后,佛级就只是人间修炼的基本的合格级,不再具有轰动效应了,不希罕了。

在旧文化体系里,神仙圣佛都是标杆;在新文化体系里,神仙圣佛都只是人间修炼的基础阶梯,只要愿意且坚持,没有人是不能合格的。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02-08 09:06
下一篇 2023-02-08 11: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