笄礼:古代女子成年之礼,“笄”又是何物?
古代男子有冠礼,女子成年则是笄礼。《礼记·曲礼》有云:“女子许嫁,笄而字。”可见女子在15岁就可以许嫁成人,嫁作人妇便不能使从前的丫髻,而要梳挽作成人的发髻,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发笄。
古籍文献记载满15岁为女子的成年标志,自此便可以离开父母前往夫家,嫁作人妇,相夫教子。那么女子的成年礼就一定是15岁吗?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女子只有在许嫁的情况下才可以举行笄礼,取表字,所以直接将女子成年礼定为15岁的说法是不对的。《礼记·杂记》曾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所以,15岁也是古代女子许嫁的年龄。是不是和各位小伙伴想象的不太一样啊?现在网络小说泛滥,很多不了解古代礼仪常识的作者随意臆想女子在古代十一二岁便可出嫁从夫,各位小伙伴以后看书可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蒙骗哦!
那么如果女子在15岁没有许嫁或者之后迟迟没有许嫁的,就不能行笄礼了吗?NO,当然不可能是这么死板的,不能变通的话岂不是一辈子都要待字闺中当老姑娘了!古人大大可是非常聪明的,如果女子迟迟没有许嫁,也是可以变通处理的。《礼记·内则》郑玄注说道:“其未许嫁,二十则笄。”对于笄礼的礼节,文献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大多数学者认为笄礼与冠礼相似。
到了宋代,一些士大夫为了推行儒家文化,构拟士庶女子的笄礼,司马光的《书仪》和《朱子家礼》都对其仪式有详细的记载。《书仪》说道,女子许嫁,行笄礼,主妇女宾执礼。笄礼的地点在中堂,家中妇女婢妾充当执事者。执事者端拿放有冠笄的盘子,冠笄上用帕子蒙上。主人在中门迎接宾客。宾客言说祝词之后为女子加冠、笄。其余仪节都与男子冠礼相同。《朱子家礼》所载基本与《书仪》相同。女子许嫁之后,便可行笄礼。如果迟迟没有许嫁,也可以行笄礼,由母亲担任执礼者。笄礼提前三日要戒宾(告知、通告宾客),提前一日宿宾,宾的选择则是由亲姻妇女中贤而有礼的人。其余礼节则与《书仪》没有太大差别,最后的礼宾仪节与冠礼相同。
那么“笄”又是什么呢?“笄”就是发簪。古代女子行过笄礼以后,便要学做成年人的样子,挽髻插笄。这个时候,女孩就变成一个成人,与从前挽丫髻的模样截然不同。因此,女子挽髻插笄也被当做成年的标志。女子成年以后,不但要挽髻插笄,而且还要在发髻上缠一根五彩缨线,代表已经许嫁。身有所系。直到成亲之日,这根缨线由其丈夫亲自解下,表示她已经成为一名妇人,就不再需要这种标志了。
古代女孩子成年叫及笄。在古代女子凡是满15岁之后便为及笄,也叫女孩子的成年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也意味着女子到了婚配的年纪。
自周代起就有规定,女子在大婚之日要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具体其实也跟出嫁的年纪有关。
春秋时代的越国,实行“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方针,为的就是繁衍人口,但这一规定令当时父母很难接受。如果女儿到了17岁,父母还不把她嫁出去,政府就要强行把她许配给别人。这样有些父母也就看开了,与其等到被人婚配,不如自己给女儿找合适的人出嫁。
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后来人们将女子成年的年纪定的晚了一些,也是根据人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定,对女子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