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白
牵涉人类,大得不得了。但作为诗来说就好办了。
切入点可贵,浪费可惜;
这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合理的演绎与延伸。
机杼而发收不住,说到哪里是哪里。
诗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然而,人类人生却又是在诗里边的。
北宋是中国文人群星璀璨,文风浓郁,登峰造极(非终结),文字与文化普及程度空前的历史时期。
至此,文畅人心,文字易懂、不再艰涩。
王安石正是这一时期里的群星之一。
不仅如此,王安石还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是一个著名的着意变革的历史人物。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王安石《元日》中的诗句。全诗为: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那么,我就要问了。其中的”屠苏”究竟该怎样去解呢?
解“屠苏”牵祭祀说义理
照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这里,若把“屠苏”当成用以驱邪避瘟疫的“屠苏酒”,未免就拘谨、拘束,小家子气了,“憨老实”了。
[沙尘暴]革弊鼎新”与“祭祀”
这首诗,旨在“革弊鼎新”,断尾求生向前推进;
寓义“祭祀”。
“祭祀”,乃薪火(义理)传承是也。
“祭祀”是人类繁衍、传承、创造历史的底层逻辑,或实用有效的手段。
“祭祀”义为先,关乎“允执厥中”;
人不忘初心凭什么?
凭“祭祀”。
“祭祀”什么?
义理。
“祭祀”是心迹,不是召令的口号。
义理号心迹。
[沙尘暴]“允执厥中”与义理
三黄五帝见传,炎黄子孙脉相。
“允执厥中”,旨在叫人类执仗盗天机,传承义理!
此乃,尧舜之道。
这一点被儒家北宋时的大儒朱熹给把握住了。
人类“惟精惟一”地去“允执厥中”,便是“祭祀”,便是义理的传承。
任何轻视“祭祀”,甚至认为“祭祀”是迷信的态度与观点都是不应该的,都是错误的,都是要不得的。
你有几斤几两?
你个生命个体有什么资格地位跳出来,去怀疑人类发展进步的滚滚洪流?
任何对“祭祀”的怀疑诽谤,都是狂妄!
然而,“祭祀”却一直受到民俗文化的稀释而退化着。
[沙尘暴]“祭祀”不能因民俗文化而泛化庸俗开来
意识形态颇费纠结,民俗文化更是充斥着纠结的历史性的人文复杂样态。
越是难解的心结,越叫人纠结。
问题的实质搞不清,难于搞清,甚至不可能搞清。
那么,我们当怎样看民俗文化呢?
火,会烧死人难道人类就不该沿用利用(其实用性)了吗?
文化,能使人清新,更能使人混浊。难道,人类就不该将其传承下去了吗?
人类的前进如洪流般滚滚向前;
洪流的实质是作为中坚的主流,但也裹挟着一众“杂七杂八”“牛鬼蛇神”的东西一同滚滚向前。
历史洪流贯穿着一根历史发展的主线,整个地是在实行整体推进的既定战略。
俗与不俗,意识形态与实用主义,信神与不信神,大家都在历史洪流中。
话说得太大了,但若不大而化之又是说不清楚问题的。
泱泱浩繁有其宗,大而化之,就简。
“祝融”与“火”与“祭祀”
那么,我就这样地说吧:
先秦800年的大楚国靠什么坚挺着走过来?
中华民族又是靠什么坚挺着走过来?
人类靠什么坚挺着走到现在?
现如今“祝融”站到火星上去了。它已经告诉了你答案:
“火”与“祀”。
中国文化中有个成语(典故),叫“薪火相传”,很妙!
这里,“薪”是文化;
“火”是炎(焰上),是个宝贝,成了人身上种质一样的东西;
人一祭祀,便是“点火”。
“点火”嘛,不就是大家围坐在火堆(先是柴堆)的一个仪式性活动吗?
前柴烧烬,添续后柴再燃;
祭祀有嘉,既深化了,又升华了。
这便是传承,历史的心迹上的传承。
结论
[沙尘暴]“火烧”与楚骚精神
演绎至此,“屠苏”之解该有个结论了。
这就是:
“火烧”。
“火烧”是旨在传承义理的“楚骚精神”。
“火烧”不是烧饼,更不是基督拿了去与人分享的那个饼。
“火烧”是聚放人类“类聚精神”的,内核一样的东西。
“祭祀”是“楚骚精神”的精义所在。
“火”与“祀”,是人身上“阿气”的天敌。
人刚直不阿了,才是精气神长起,去坦露心迹的状态。
[沙尘暴]关于楚骚精神
国之大,在于“祭”与战(“火”);
幽幽国强。
楚人靠“火”与“祀”的精神及其传承密码,实现了绵延800年不倒的历史奇观;
在初期拉起刍形的基础上,从周开始慢慢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乌呼!一乎焉,垮了起来。
这一垮起来不要紧;
锻精了国魂,锻精了“屈原精神”。
战国中后期,楚国最强大,影响力亦最大。当时,秦国真的不算什么。
但至楚怀王时,君昏国暗,奸侫当道。害得忠臣不被重用,被贬、放逐;
邪压了正,“劣币”将“良币”顶了出去。
历史就这跟人类开了个玩笑。
结果,怨愤之情催生了不朽的《离骚》这一伟大的作品。
“离骚”,遭遇忧愁的意思,“离骚”功效义理;
以致,义理更弥坚。
遭谗被废的三闾大夫,屈原在忧思下写了《离骚》。
这个时期的楚国,在“垮起来”的过程中,演绎着发生在屈原身上的人性人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文化演进,屈子之精神化为“楚骚”,后世永留传。
端午节,就是记念屈原的。
“楚骚精神”就是以屈原及其《楚辞》还有时代背景为载体,阐发出来并叫人感受得到的一种特别而伟大的人文精神与情怀。
南朝•梁裴子野《雕虫论》曰:
“若悱恻芳芬,楚骚为之祖;廉漫容与,相如扣其音。”;
宋•苏轼曰:
“河锋虽作楚骚寒,德亮还同汉诏宽。”;
明•丘濬《过采石吊李谪仙》诗曰:
“岸芷汀兰无限意,临风三復楚骚文。”。
屈原的一生,其形象更像一棵俊美朗毅的橘树:
《橘颂》
屈原 〔先秦〕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九章•橘颂》是屈原早期作的一首咏物诗;
是其思想、人格的表白。
该诗所表达出来的,是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
是“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与人格魅力;
像长成的橘树一样,“横而不流”“淑离不淫”;
这,是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
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向凛寒屈服。
作人,决不“打蔫”。
傲霜斗雪的橘树,象征着屈原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之形象,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之上。
今天的湖北湖南,古称荆湘之地,是楚国的主要属地。
汩罗,乃楚人之地。屈原2000多年前一跃冲向万里涛,说的就是投的汩罗江。
历来,众多中共领导人身上都有楚骚文化情结;
从解放战争时中共五大书记中,湖南人占了三个(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就可见一斑。
楚骚之人是有气慨的人;
楚骚文化悲壮、亮节、不朽、不入浊流。
正如毛泽东所作《七绝•屈子》诗曰: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多淑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沙尘暴]逆转“艾萧太多淑兰少”
世界大同日,定是“淑兰太多艾萧少”。
由此可见,楚骚精神就是要致力于倡导、培植、搞好生态,让“淑兰”更多;
同时,限制、打压(抑制)、消除“滋生土壤”、打掉“温床”,让“艾萧”越来越少。
慨而慷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泽东)。
这便是“骚”。
人骚了,不见其阿。
“屠苏”,寓义于“骚”;
非“骚”不能烙印心迹;
义理号心迹,靠心迹传承下去。
感受见思想,天则有入门。
摸微著妙门,披荆斩棘践覆探行;
有幽游气丝,定叫浩气显然。
皇帝爱长子,百姓宠幺儿;
寄寓着乐的兴致,绵绵不断。
“富养”骄子,终不止娇情、犯浑;
“穷养”骄子,简朴中,恬恬淡淡。
人生有激活,更有放弃。
被锻精了的意识,讲绵延……
该放的,终究得放;
“爆竹声中一岁除”。
臆有所断,意有所宗一团衷;
天赖拔紫气,见狐仙古灵精怪;
青烟不是一缕缕,人间情,天意转。
太拽!胜过千年睡仙陈抟。
意趣终究撵着转:
硬核再压实;
除了中坚,什么都尽放。
心,飒爽;
骚得其究。
争鸣而已,昌明为要。
谢谢你的问题,也谢谢你。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