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齐国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之一,位于现今山东省的东北部,面临大海,是西周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封国。
田氏代齐之后,齐国又被称为“田齐”,其区别在于国君的姓氏发生了变化,西周分封的齐国为姜姓吕氏,篡了姜姓吕氏江山的为妫(guī)姓陈氏,后来又改为田氏,虽然名称上依然沿用齐国的称呼,其实在本质上已完全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曾强极一时,它不仅是春秋四强国之一,还是战国七雄之一,而齐桓公(小白)更是春秋五霸之首。
不过齐国的强大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昙花一现,尤其是田氏代齐后,齐国迅速走向了灭亡,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当我们带着这个疑问看向齐国的最后一任国君齐王建的时候,他好似穿越了2000余年的岁月,向我们在极力辩解:这个锅不能全让我背。
其实导致齐国灭亡的原因有很多,而用人政策上的失误导致齐国最终无人才可用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本篇笔者就从齐国的用人政策入手,聊聊齐国的兴与衰。
齐国市井风貌(微缩景观)
姜姓吕氏下齐国的两次大“兴”。
自齐国封国建邦之后,一直到田氏成功代齐,期间姜姓吕氏齐国共出现了30多位国君,其中最为兴盛的时期,当属姜太公和齐桓公统治时期。
- 姜太公使齐成为大国。
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於齐营丘。——《史记·齐太公世家》
在姜子牙的帮助下周武王平定了商纣,成为天下之王,就把齐地的营丘封赏给太公望,于是齐正式封国建邦,姜子牙去营丘之时,正好遇到营丘旁边的莱国的国君莱侯带士兵来攻打。
在当时莱人被称为夷族,他们趁着周武王讨伐商纣,周朝刚刚建立之际,认为周朝无力平定远方,因此想要和姜子牙争夺国土,不过作为西周头号功臣的姜子牙,又岂会让夷族得逞?
姜子牙到了齐地之后,立即就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使齐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方大国,正如《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姜子牙像
此外,姜子牙不止在政治上做了改革,还在提出了“尊贤上功”的用人原则,尊贤即尊重贤能的人,上功即奖励有功劳的人,《吕氏春秋·仲冬纪》记载:吕太公望封於齐,周公旦封於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
这虽然只是姜子牙和周公旦的对话,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两人在治国政策上 的天壤之别,说白了就是一个提倡任人唯贤,一个却主张任人唯亲,究竟这齐、鲁两国这两种选才的标准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稍后再说。
此外,《汉书·地理志下》亦记载:初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这也进一步说明了齐国在建国之初,就奉行“尊贤上功”,那么姜子牙在实际治理国家中有没有坚持这一用人原则呢,当然也坚持了。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海上有贤者狂矞,太公望闻之,往请焉,三却马于门而狂矞不报见也,太公望诛之,这句话是说太公听闻一个叫狂矞的是个贤人,就去请他“出山”,可是此人却对太公避而不见,于是太公就杀了他。
说到这,不少人会说,都把贤者给杀了,这还能说得上“尊贤”,其实这只能怪狂矞太“作”,太公三番两次的恭请,他都摆着架子,并且太公在几次恭请而无所收获的时候,得出了此人不能为国所用,进而才把其诛杀,这件事也从侧面证实了姜子牙在实际治国中确实坚持了“尊贤上功”用人政策。
姜子牙像
姜太公在当时世卿世禄制仍然占据着统治国家的时期,提出“尊贤”,其实也只是对这一制度进行的补充,因为当时齐国仍然有大部分“土著”存在。
齐国利用这些土著或者异姓贵族中的贤人,最大限度缓和了姜氏政权与土著或者异姓贵族之间的矛盾,这也是齐国能在姜子牙治理下一跃成为大国的重要原因,此外,姜太公的用人政策,也为后世的君主重用贤人治国做出了榜样,在齐桓公(小白)时期,尊贤也被演绎地淋漓尽致。
- 齐桓公使齐成为春秋霸主。
(齐)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伸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史记·齐太公世家》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而他的称霸离不开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支撑,而齐国的强大又离不开齐桓公身边一大帮人才的辅助,其中最能被人称道的则是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
齐桓公继位之初,攻打鲁国,原本想着杀死管仲,《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但是鲍叔牙却对齐桓公说,“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于是齐桓公就“厚礼以为大夫,任政”。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对于人才的尊敬和重用贤人的程度,那是远远超越前人的,管仲得到了齐桓公的赏识,开始在齐国进行改革,使得齐国的国力大增,而齐桓公也成管仲为“仲父”,拜之为齐相,甚至对管仲做到了言听计从,一个君主能做到如此,国怎能不强。
齐桓公与管仲像
在齐桓公当政之时,世卿世禄制依然占有很大的市场,齐桓公的不以血缘关系为选拔人才的做法,无疑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要知道齐桓公之后的霸主晋文公,在用人策略上还一直坚持任人唯亲,如《国语·晋语》中记载:异姓之能,掌其远官。
而齐桓公不拘一格用人才,这也是对姜太公提出“尊贤”的用人政策的进一步深化,此外,齐国尊贤用能的政策在齐桓公时期也开始制度化,这也表现两个方面:
第一点: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而确立了一种新制度——宰相制度。
齐国宰相制度的确立,打破了国家政权一直被贵族垄断的局面,为布衣士子的掌权开辟了新的途径,这无疑对齐国的兴盛注入了活力,也正是因为这种宰相制度的确立,使得管仲辅助齐桓公成就了春秋霸业,晏婴才能辅助齐景公,重振齐国雄风。
第二点:选举制度成为选官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国基层的人才由乡长每年定期向上进贤,长官书写考评,然后桓公亲自策问,这也被称为“三选”,假如地方管理埋没和压制人才,那是要以“蔽贤”来治罪的,这点也在《国语·齐语》中有所记录,这种选官制度的确立,对于打破世卿世禄制有着积极意义,当然也是齐桓公得以称霸的一大助力。
齐国的刀币
如《管子·小匡》记载:桓公能假其群臣之谋以益其智也,其相曰夷吾,大夫曰宁戚、隰朋、宾胥无、鲍叔牙,用此五子者何功?度义光德,继法绍终,以遗后嗣,贻孝昭穆,大霸天下,名声广裕,不可掩也,这也进一步肯定了人才在齐桓公称霸路上的功不可没。
齐国“尊贤用能”的国策与田氏代齐。
齐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公以削,至於觐存,三十四世而亡。——《吕氏春秋·仲冬纪》
上文我已提到了太公望和周公旦两人在用人策略上一个主张“尊贤上功”,一个主张“亲亲上恩”,那么这两种用人策略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呢,周公旦说姜子牙的用人政策会导致“齐者亦必非吕氏也”,而姜子牙说周公旦的用人策略会导致“鲁自此削矣”。
他们二人说的对吗,当然对,因为历史完全证明了这两人的观点,正如上述引用《吕氏春秋》中的记载,我们暂且抛开鲁国衰弱不论,单说田氏代齐。
齐字的演变
被齐桓公发扬广大的“尊贤用能”的国策,不仅成就了齐国的霸业,而且为田氏在齐国的兴起起到了关键作用,说到这,不少人会有个疑问,这种国策对于强大国家是有促进作用的,怎么最终却酿造了田氏代齐的后果呢,难道是这种国策不合时宜?
其实并不是,因为用尊贤用能的政策强大国家,有两个前提,第一君强,第二臣贤,只有这两者的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强大国家,而田氏在齐国尊贤用能的国策下,得到了齐君主重用,但是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齐国的君渐渐弱了甚至昏了,而能臣也暴露了野心,所以齐国政权的更替已无可避免了。
田氏代齐后齐国的兴盛。
宣公卒,子康公贷立,贷立十四年,淫於酒妇人,不听政,太公乃迁康公於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史记·田仲敬完世家》
姜姓吕氏齐国的政权传到齐康公时期,彻底走向了灭亡,田和(田齐太公)就把齐康公放逐到了海岛上,姜姓吕氏的齐国名存实亡,公元前386年,齐康公去世,同年,田和抱住了魏文侯的大腿,让其请于周天子,把自己册封为诸侯,自此,齐国正式进入了“田齐”时代。
田氏家族掌握了齐国的政权之后,接受了庆封等人专权误国的教训,十分注重笼络贤能之士,并且广泛施惠于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齐国的继续发展,在齐威王时期,齐国尊贤用能的用人政策再次发展到了顶峰。
既然说到齐威王任用人才,就不得不说说魏惠王与齐威王比宝的故事。
被齐威王重用的孙膑雕像
魏惠王与齐威王举行会盟,魏惠王很是得意,就问齐威王,你们齐国有国宝没,齐威王回答,没有,接下来魏惠王就把魏国的“径寸之珠”拿出来说事,嘲笑齐威王,但是齐威王却淡淡说了句“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因为齐威王认为齐国的国宝是人才。
从这则小故事我们也能看出,齐威王在用人政策上,依然坚持的是“尊贤用能”,所以可以说田氏代齐其实也是对姜氏政权中尊贤用能这一国策的理论升华。
此外,齐威王时期还进一步扩办了稷下学宫,并且从稷下学宫中挑选出有才能之人加以重用,稷下学宫在齐威王和齐宣王时期还充分发挥了参政、议政的作用,为田氏齐国的强大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正如《风俗通义·穷通》中记载:齐威、宣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而《史记·田仲敬完世家》亦记载,齐威王时期“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齐国的衰亡。
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秦虏王建,迁之共,遂灭齐为郡。——《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齐国最后一任国君是齐王建,齐国的灭亡可以说是山东诸侯中最没有骨气的一个国家,因为齐王建面对秦军进攻,没有抵抗,直接选择了投降,齐国把齐王建迁到了共地,而齐国也成为了秦国的一个郡。
看到齐王建的表现,不少人那是相当失望,所以就把齐国灭亡的原因都扣在了齐王建的头上,其实齐王建昏庸无能固然是一方面,但却不是全部的因素,而用人政策出现了问题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齐国君主与其他诸侯会盟
而齐国用人政策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呢?归根结底是尊贤与用能出现了分离,导致了任人唯贤政策的夭折。
齐国尊贤用能的用人政策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田氏代齐之后,成立了闻名天下的稷下学宫,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笼络天下贤能之士,为统治阶级服务,但是这个组织再后来的发展中,却变了味道,变成了类似于智囊形式的“学术机构”。
齐威王时期齐国处于内忧外患,而齐威王本人也能称得上贤君,所以他任用了一大批有才之士,而且也很注重从稷下学宫中选用人才,但是到了后来危机解除之后,齐国日渐强大,齐国君主开始骄傲自大,而渐渐地也听不进稷下学宫中人才的治国良策,更不会任用他们为官。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齐国依然高举着“尊贤”的旗帜,但实际上朝堂之上却呈现出人才凋零的另一番景象,尊贤与用能在齐国后来君主的治国策略上走向分离。
齐国古长城遗址
而在这种人才政策的影响下,渐渐地齐国统治者在治国上也渐渐地只注重“能”,而忽略了“贤”,一个人有能力对于治国固然是好事,但是倘若失去了贤作为基础,那么这种“能”对国家的发展,只会有害无益,而后来田齐朝堂中田婴、田文当权,则是对此的明证。
正如《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
到了齐王建时期,齐国的朝堂之上已经无人才可用,宗室贵族牢牢把持着朝政,此外,他又听任君王后专权,后来又把政权交给了后胜,彻彻底底疏远了贤臣,齐国最终不战而亡,被强秦所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用人政策是否得当,在齐国数次兴衰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在齐国最终的灭亡之路上,齐国数位君主在用人政策上的频频失误,也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
这也难怪,当我们把导致齐国灭亡的“锅”全抛给齐王建的时候,他会忍不住大声呐喊:这个锅不能全由他背,不过齐国的灭亡却对我们现今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警示作用,那就是人才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国宝”。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吕氏春秋》、《韩非子》、《管子》、《国语》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