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散华礼弥》改编于日本漫画家服部充的原作小说,2012年4月5日正式上映。全篇共12话,并附加2集ova。到目前为止,动漫只作了序章,由于多方原因(有猜测说是声优去世的原因)动漫制作被迫暂停,个人感觉动漫应该不会有续作了,不过漫画已完结,有需要的话可以移步动漫之家和漫客栈。
《散华礼弥》的故事在动漫里面其实不是很新颖,也不算猎奇,在台湾其译名为《僵尸哪有那么萌》,由此看来这部番的画风应该是偏搞笑温馨奇幻的。同期跟“怪异”挂上钩的还有《黄昏少女x失忆》,要说两者有什么明显的共同点,就是动漫都有卖肉的嫌疑。不过《黄昏少女》的主题可能具有普世价值,能够讨论的深度可以更广一些,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就想到了《地狱少女》,两部作品的世界观差别还是蛮大的,但夕子学姐跟小爱的过去有点相似,重生也带着复仇之心。
再回到这部作品,《散华礼弥》围绕女主展开的故事可以分为两条线,一条是爱情线,救主跟被救者的故事;另一条是亲情线,养主与被养者的故事。前者是重生,后来是解脱。
畸形的恋爱观——喜欢他就要吃掉他
礼弥的重生是建立在降谷千纮要复活自己因车祸离世的猫咪巴布,喝下复活药是她在被父亲软禁之后,生无所恋想去死的选择。复活药一开始没有发挥作用,得知父亲要对千纮动手,礼弥立马前去阻止,中途与父亲发生言语冲突无意失足坠崖。变成僵尸后的礼弥用一片血海换来了余生的自由,并断绝了与父亲的关系,直接住进了千纮的家里。基于身体属性的问题,她跟巴布一样得靠食紫阳花补气,然后随着礼弥对千纮的欲望(动漫是通过食欲和性欲相融合来传达礼弥对千纮的喜欢)的增加,她变得越来越容易失控,为了克制情欲,礼弥选择主动疏远千纮。
喜欢他就要吃掉他,本身就是一种畸形的恋爱观。对于礼弥更大的不幸是,喜欢千纮是事实,但她无法消灭僵尸的本能,这也是为什么漫画最后会走向悲剧的原因,情感战胜不了本能。跨种族爱恋的双向拉扯和道德指控在动漫中表现得比较暧昧含蓄,但实际上在礼弥对千纮的青梅出现抵触的时候,就初见雏形了。
病态的爱与可纠正的错
除了男女主这种跨种族的危险爱恋,动漫里还有一个更让人鸡皮疙瘩的父女爱。散华团一郎和礼弥第一次同框是在礼弥的生日当天,父亲要求女儿脱衣服拍成长纪念照,不单单后妈无法直视容纳这种变态的占有欲,就连礼弥也跑到了废弃酒店后的枯井发泄自己的不满。
父亲对礼弥的态度,一直都是自大且要求必须在掌控范围的。在团一郎的眼里,他绝对不容许自己成为女儿的第二。这种“病态”的占有欲有一半原因是来自于无法接受生下礼弥最爱妻子离去的事实,所以必须通过特殊手段在女儿的身上获得认同感和安全感;另一个原因是受到家世的影响,散华家族的权贵让团一郎的大男子主义极为明显,要强制性安排所爱之人的一切行为。
小时候礼弥碰了一只猫,猫隔天就消失了;又一天礼弥交了一个好朋友,父亲强制性让人家搬走……在父亲强烈的占有欲面前,礼弥丧失了“真实的自己”。不管是否有怨气,她都习惯性承担下来,这一点同样也表现在她跟后母的接触上。
讨好后母和习惯性对父亲妥协都是基于她发现自己的一切来源于散华一族,然后她没有能力拒绝这个家族带给她的荣耀,同时也必须活在这个家族的光环下,哪怕是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不可以拒绝。
父亲是一个让我觉得蛮“特殊”的角色,首先他的“坏”是无法洗白的,尽管我们常说不能用爱来定夺一个人的善恶,但是团一郎对礼弥的爱在某一个程度来说,确实是纯粹诚挚的。动漫什么都可以发生,我指的不纯粹当然是“乱伦”,但这里没有发生。
父亲拍女儿的“成长裸照”,不是为了男性的生理需求,而是失去挚爱的心理填补。这也是为什么在知晓女儿变成僵尸后,他第一时间是出国去找药。抵触讨厌一切接近女儿的人,但同样的也把礼弥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样偏执的父爱没什么值得宣传的,但从这个做法以及在礼弥吃掉了千纮的心脏后调动资源帮他做心脏移植手术这两点出发,这个父亲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可取归可取,但也无法改变礼弥生为人的不幸。表面风光却处处活在父亲的监督中,就连像普通少女那样逛街都是在死后才得以实现。礼弥的“悲”,作品是将生前和重生后进行对比,最明显的是在她接到朋友的时候,她下意识是躲。在她重新回到学校的时候,她高兴地连保命的伞都不撑了……都说人只有失去才懂得珍惜,但礼弥是死去了才配自由。
以爱之名禁锢对方,是最自以为是的尊重。即使生为父母,都没有权利去扼杀孩子对外界的好奇心,去阻断一个孩子的行动权。即使是夫妻,和谐状态也是以彼此尊重,保持适当的距离为基础,更何况不是丈夫而是父亲的散华团一郎。
《千与千寻》里有类似的情节,汤婆婆也是以爱之名杜绝所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利影响的外界载体。教育孩子自然是父母应尽的责任,但自以为是地帮孩子屏蔽“一切细菌”这一行为已经是从正常的爱变成情感操纵了。这世界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不依赖“细菌和病毒”可以活下来。
b站对这番有个标签是“治愈”,被父母当做人线玩偶是治愈吗?死后才拥有自由是治愈吗?无法控制本能杀掉了爱人是治愈吗?很明显这些都不是,那么它治愈的点到底在哪里?
我个人更倾向于“可纠正的错”,尽管散华团一郎对礼弥犯了错,但他后期也在努力地进行补救。现实生活也存在这种被父母的“付出感”和“道德感”不断侵蚀的孩子,然后他们只能选择在沉默中死亡,这样一对比,礼弥又是相对幸运的,至少在她的余生中有段重置的记忆和可替代的美好,这是很多受害者不敢奢望的。
动漫的“治愈”其实来自人人是从的信任
另一个“治愈”的点是千纮的家庭。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平民家庭,但家人们出门前会打招呼,回来会问好,平时会开玩笑,即使猜到了礼弥的“特殊”,也不打扰干涉。ova里面后妈有一场梦是关于“到千纮家陷害礼弥”,这也是为什么在晚秋的黄昏里,礼弥还是选择郑重地跟他们告别“正是因为太喜欢你们了,所以才不得不离开你们,要保重”。如果我们不是站在上帝视觉,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看似很天真无邪、带着翅膀的孩子能干出那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更难得的是千纮的家人们还是选择相信了礼弥,这个跟他们朝夕相处的小女孩。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点还是蛮感动的,为什么成长中会丢掉好多朋友?因为长大了,眼瞳就模糊了,看到的事情总容易片面,而我们又太过相信眼睛了。同样的我们也太容易被动摇,对别人产生怀疑的心思。
《非正式会谈》里有一期谈到“德云社募捐”那件事情,关于该不该做这种善意又可能存在信任崩溃的慈善,陈铭老师的解答是:“善意不该被动摇,很多时候我们连对面的人到底是谁他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但我们还是选择去做了。所以我们选择去做是因为我们有那颗心(为的是事而不是人),如果你是为那颗心,就没必要去好奇那些云里云雾的猜测。”
不要消遣善意不应该是捐款者被动去监督的,而应该是受益者自动执行的。
这样的观点虽然不见人人能接受,但有一点我认为是对的,很多时候质疑就是在消耗情感。无论是得出好的结论还是坏的真相,隔阂都存在了。这才是我觉得千纮的家庭不一般,它是很多人向往的家,也是很多人都造不出来的家。
因为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但说到底难念的又何尝不是“人与人的信任感。”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