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可是,如果不“善读”而读呢?有可能变成了毒药。
很多人慢慢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在自己年度目标里加上了“读书xx本”。这是一个好现象,任何事情来讲,足够重视都是产生效果的基础。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关于“读什么、怎么读、如何让阅读变得更有效”等诸多问题。很多人把阅读当成了一种KPI,认为自己读的书越多越好,于是每天不假挑选地读、不加思索地读,结果把读书变成了一件既毫无生趣又没有效果的事情,可能既浪费了时间又让心灵遭受了毒害。
既然意识到了阅读的两面性,那么我们就应该进一步了解如何让阅读成为人生路上的阶梯,而不是滑梯。
一、【精挑细选读什么】
先大胆地假设一下,如果一个人每年可以读50本书,坚持阅读80年,事实上难以实现,那么这一生可以读4000册图书。
接下来,再来看一组数据:
仅仅2021年一年,就出版图书110亿册。而且每年的出版量都在大量增长,这样累积下来,我们现在可读的书籍数量已经难以测算,对于未来的子子孙孙呢,这个数量更是无法想象。而且这还没算上各类报纸、杂志和自媒体等各类内容。
面对海量的图书和其他可阅读内容,人们一生的有限阅读量就显得十分渺小。关键是这其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创作,有包括一些能力不足的总结,有些内容让人觉得云里雾里,有些内容没有丝毫营养,甚至有些内容会扭曲人们的价值观。
因此,精心选择成为了高效阅读的基础。
当我们找到想读的书以后,可以先简要地审核一下。首先可以上网查查,这本书的书评如何。因为只有真正花时间读了本书的人,才能评价这本书的质量,而且网上会有很多关于各类书籍的简介,这方便我们进一步了解书里的内容是不是我们真正想了解的。
我们可以尽量去读一些经过时间考验的书籍,这些内容既然经过了很长时间和大量读者的筛选,应该是值得一读的。
二、【带着目的去阅读】
阅读,是我们达到目的的工具,而非目的本身。如果每年读100本书但不能将学到的内容融入到我们的思考和生活里,那只能说明,读书浪费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而哪怕1年只读了1本书,只要能利用学习到的内容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趣、更有意义,也能证明阅读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我们应该带着目的去阅读。有了目的,当读完这本书时,我们才知道它是否给我们带来了自己希望得到的收获。这不但能够有助于提高我们选书的品味,而且有利于复盘阅读内容。
为了放松?那就找一本能让你倍感轻松的书随身带着,飞机上可以读,地铁上可以读,睡觉前可以读,无聊时也可以读。既然是为了放松,那就尽量在阅读中找到一些可以让你放下压力的乐趣。
为了提升某项技能?涉及到专业技能的书一般都比较艰深,应该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认真研读,并在读书的同时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对比,这样才能让自己更清楚地认识到在这项技能方面究竟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以及该如何填补。
为了深化思考?我们希望通过阅读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了解生活,也想通过阅读学会如何终身成长,如何管理情绪,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书里虽然有我们想要的答案,但答案却未必显而易见,如何精确地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呢?
尽信书不如无书,真理愈辩愈明。
三、【投入阅读“生活之书”】
我的老师说过“阅读有字之书,如同参阅别人的生命体验。多则多矣,然而纸上所得终究是平面的。只做书虫,会丧失鲜活的切身体验。能够激发我们更多思考的,还是活生生的无字之书。”
不要忘了“遍阅人情,备尝世味”。忽视了生活这本无字之书的人,即便读了再多书,也容易变成个“书呆子”。
再深刻的文字,也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如果我们仅仅沉醉在文字里而不注重对生活的思考,那些本来深刻的文字就可能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便读时感悟颇深,但是难以在心里生根。
相反,一些从不读书但是善于感受生活,积极思考的人,却总能在酸甜苦辣中总结出自己的人生哲学,很多来源于“生活之书”的哲学也颇具智慧。
如果我们能用心投入到生活之书中,每天用心感受自己的喜怒哀乐和身边的人情冷暖,慢慢地,我们就有更强的感受能力,能够将自己的经历放到更深刻的思考中,同时,也有了更强大的阅读能力,能够将学到的内容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阅读,不要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
生活,才是我们最不应忽视的,能帮助我们成长的无字之书。
广泛阅读时,不能忽略对外国文学作品和西方哲学书籍的涉猎,这里同样有着丰富的不可或缺的营养。特别是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很纯粹,像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圣贤诸子,他们的哲学观众中,生命观和世界观是合而为一的,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论;不像西方哲学那样,生命观和世界观是割裂开来的,其方法主要是还原论。阅读黑格尔、康德、尼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伏尔泰、卢梭、培根的作品,包含着智慧的果汁,充盈着智慧的光芒,他们身上闪耀的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
读书的意义,犹如吃过的饭,走过的路,帮助我们长成坚硬的骨头和双脚,让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宁可食无肉,不可读无书。做个饱学之士于己于人都感到丰盈和自信。浮躁的年代读书人有几?但读书人和不读书之人是有本质区别的,读书是免俗,不读书是庸俗,书越读越干净,不读书越活越糊涂。如果没有几分书香垫底,只靠几分金钱装潢门面,最终俗不可耐,用诗书修炼的人是气度不凡的,也是由内而外的美丽。
“忆昔荷花时,莲子心正苦”,阅读这样的诗句,能领略到字里行间散发出的那种淡淡的心事、淡淡的忧伤、淡淡的芳香。文字本身是有气息的,有温度的,也是感性的,每一段文字展现着独特的审美趣味时,其实包含着作者的呕心沥血,甚至经受着内心被煎熬的苦楚。“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我们所表达的每种思想情感都是“前人之述备矣”,要想超越古人,超越自己,何其难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如何发前人之未发之感,抒前人之未抒之情,这才是作者的慧眼独具和高明之处。
读书如绣花,慢慢来,莫着急。时间是挤出来的,把时间的零碎布集中起来就够用了。古人说读书“马上、厕上、枕上”,可见读书的时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腹有诗书气自华,除了苦读二字,没有它方。读出书中苦,才有笔下甜。肚中有货了,何愁写不出锦绣文章。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