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十一假期,而中国又恰好有十一个传统节日,真是凑巧!
我国传统节日,其实有十一个传统节日,有些我们熟知,而有些节日,想必很多人不曾在其中度过,听了都感觉有点陌生。
不管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得,我们再来走一遍,看一遍,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
(一)春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习俗有蒸年糕、贴春联、贴年画和拜年等。
(二)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十五,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夕、元夜。元宵节习俗有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汤圆)的习俗。
(三)寒食节
寒食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寒食节这一天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一或二日。该节日原为纪念介子推而设。
(四)清明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推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清明节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蛾花等。
(五)端午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在农历五月初五。一般认为,该节9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江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方式来悼念他。端午节习俗有喝情黄酒、挂齐袋、吃粽子、插花、挂麻蒲、斗百散、照“五毒”等。
(六)乞巧节
乞巧节又称女儿节破七夕,现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凯女与牛郎街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织女乞隶织布绣花的技巧。
(七)中元节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俗称七月半。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孟兰盆节,民间旧称鬼节。中元节习俗主要是上坟扫墓、祭祀祖先。
(八)中秋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中秋节习俗主要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九)重阳节
重阳节是我国民同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现定为老人节。
(十)腊日
腊日是我国民同传统节日,俗称腊人,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来也渗人腊日习俗。
(十一)除夕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全家团聚吃“年饭”(年夜饭、团圆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谓之“守岁”。零点时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僚”,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燃爆竹),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四大祭祖节日分别是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和除夕!
备注:
王安石——宋代
佚名——东汉
【文.羌人山里汉】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惟一文明从未中断过的民族,迄今已有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
在这个璀璨夺目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培育了无数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及节日,这些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早已深深植根于每位炎黄子孙心中。中华传统节日大部分形成于上古时代,先秦时期得到融合和普及,到唐代时,基本定型,一直延续传承,经久不衰。
每个节日都有一个出处,每个出处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活动载体,如庙会、灯会、舞狮、年例、扒龙舟、拜神、祭祖,每个载体都蕴含了形式多样的内容,涵盖了历史、人文、宗教、神鬼、天文等。
那么,伟大的中华民族,有哪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节日呢?下面,山民就为诸位把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一一盘点如下(不完全统计):春 节(正月初一)别称:岁首等。
元宵节(正月十五)别称:上元节等。
龙抬头(二月二) 别称:春耕节等。
清明节(4月5日) 别称:踏青节等。
端午节(农历5月初5) 别称:龙舟节等。
七夕节(农历7月初7)别称:乞巧节等。
中元节(农历7月15)别称:七月半等
中秋节(农历8月15)别称:团圆年等重阳节(农历9月9) 别称:踏秋等
冬至节(阳历12月21)别称:冬节等
除 夕(年尾最后一天)别称:岁除等
另: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羌族的羌历年、苗族的跳花节等等。无论上述那种传统节日,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瑰宝”。
传统文化的形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传统节日推波助澜,谱写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的千古名篇,这些诗文使中华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传承至今。
图片,来自网络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