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谱还有吗?还能找到姓氏来源吗

在我十岁那年,我第一次翻开胡氏家谱,根本不相信里面记载的都是真实的故事,我的祖先竟然在史书上写下了这么浓重的一笔。虽然只是胡氏的姑太太,是被泼出去的水,但这三十多年来,每每触碰到这段历史,心情总是很激动。寻根,寻的不是家住哪里姓氏名谁,寻的是祖宗爷娘留下来的骨子里的那份精神。你的家谱还有吗?还能找到姓氏来源吗图1

一、苍虬出壑志酬君

胡闰,字松友,饶州府鄱阳西隅胡家桥人。元末年间,与邑人史珥(乾隆甲戌进士,官吏部主事)十二世祖可甦公、吴存、徐素等先生同为当代有学之士,他们常常到番君庙讲学。时天下大乱,民众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而胡闰公仍坚持在此收徒讲学,史秉方(可甦公的孙子)就是他的其中一位学生。胡闰公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胡闰公关心国家大事,常祈祷天下太平,曾提笔在番君庙的墙壁上作了一幅《题苍虬出壑图》,并题诗一首:“幽人无俗怀,写此苍龙骨。九天风雨来,飞腾作灵物。”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征讨陈友谅,曾下饶州谒番君庙,见了这幅画和诗,令他奋鳞振翼,肃然起敬,当即在军帐中召见了胡闰公。后,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洪武四年(1371),胡闰公应聘考中了郡名秀才。他带着自己的女婿史秉方一同进京面圣。朱元璋一见到他,就说:“这是那位题诗番君庙的人。”知道他博学多才,遂授予他都督府都事,迁经历。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朱元璋驾崩,建文帝继位。六月,始置补阙拾遗官,胡闰公被提拔为右补阙。建文三年(1401)正月,因东昌平乱有功,胡闰公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你的家谱还有吗?还能找到姓氏来源吗图2

二、抛舍十族始见真

建文帝登基后,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因谷王朱橞和大将李景隆献金川门,燕王带兵攻进了京城,建文帝自焚身亡。朱棣召方孝孺、高翔、胡闰三公草拟诏书,不允。三公均穿着孝服走进大殿,朝着建文帝居住的地方倒地跪拜,大声痛哭。成祖命他们把孝服更换掉。胡闰公说:“死就死吧。孝服绝不可换!”成祖怒道:“罪灭九族!”当场传令抄提官,以恐吓他。胡闰公仍不屈服。成祖乃命武士持金爪将他满口的牙齿击落,他仍大骂不止。最后,成祖下令将他缢死。为了杀一儆百,成祖命人把他的皮剥下来,以干草充实其内做成人形的模样,高悬在武功坊,以示众。当日,指派锦衣卫奔赴其家——鄱阳西隅硕辅坊胡家桥抄提。六月二十九日,将他的妻子方氏、儿子传道、传庆等十族乡闾共计217人,押至京城处斩。就因这一变故,胡家桥曾一度荒无人烟,以至周边几里范围内均无人敢居住。只要到了天黑,竟然没有人胆敢路过此处。此正是:“凄凄复凄凄,孤猿向月啼。荒原堆白骨,长恨古桥西。”

三、尝胆卧薪堪烈士

成祖驾崩,仁宗朱高炽(1424年—1425年在位)继位,天下大赦:“奸恶外亲充军的,只留一丁在卫”,“奸臣家属发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并习匠,及功臣家为奴者,宥为民,还所籍产,且戒天下告讦。”

据鄱阳镇学门口康熙年间所编的《胡氏宗谱》内载:胡闰公“生子三,曰:传道、传福、传庆”、“永乐改年,太宗入继大统,闰以忠殉国,彼坐诛。长男同刑。次、幼戍边。”“传道偕弟弃苦藤(原鄱邑文北乡)旧基,迁饶州新街居焉。缘父以忠殉国,与父同刑,无嗣;传福,戍边失系;传庆,戍边失系。” 又据《胡忠烈遗事》中沈铉《沈氏笔记》内载:“胡公死,抄提妻汪氏、子传道、传庆与一族男女二百一十七人俱死。”时幼子传福仅六岁,被发配到鞍辔局习匠。传福虽然保住一命,却历尽千难万险。永乐五年(1407),十一岁的他就被发放到云南交趾(地名)后卫。当时,交趾是战争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他在交趾从军共有二十四年之久。原在永乐二十二年仁宗登基时,就已赦他为民。可因为交通不便而没有传达到。至宣德五年(1430),他才调回到永清卫。六年,因为擅自回家而蒙上了脱逃的罪名,又将他解送到了永清。七年,凡服役的老家离永清超过二千里的一律调回原籍,故此他到了饶州所。十年,南兵部主事、邑人史秉中得知传福的情况后,携带他来到京城“援释奏辨”,始才豁免为民。后随史秉中乞求回家供养父母而一同被带回饶州鄱阳,于景泰四年(1453)病故,享年六十一,绝户。

在抄提时,胡闰公幼女郡姐方才四岁。其母处斩后,她被一功臣家收养为奴,平日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等到长大之后,怕遭人奸污,她每天都要在自己的脸上涂上锅灰,头发长不到一寸长就剪掉去,没有人的模样。到了永乐二十二年仁宗继位,她才被平反,一路乞讨回到了老家鄱阳。乡亲们知道她的身世后都主动送来钱财和粮食,以接济她。此后,她靠纺织为生,一直寡居,至五十六岁寿终正寝。得知她凄惨的遭遇之后,郡守沈煕曾作《颂贞》:“黑面发头二十年,吞声饮泪夜灯前。人间婚姌拚无份,梦里爷娘忽有缘。交趾国遥兄去远,武功坊近父谁怜?家乡骨肉都何在?番水芝山共杳然。”你的家谱还有吗?还能找到姓氏来源吗图3

四、表忠释戍誉乾坤

万历十二年(1584)十月初八日,因侍御史屠叔方向皇上提出“表忠释戍”的请求得到恩准,并允许死难者建坟立碑、归还田宅,建祠以祀。当他将此皇榜在县衙门张榜公布,不料一场大风将它揭下旋至上空,从午时起直至申时才掉落在县衙正堂中衢之上。对这一“奇异”现象,明·杨应春曾作诗一首以记:“免戍恩章榜县前,忠魂始得慰重泉。空中风卷三千丈,地下春回二百年。万目纵观愁破裂,一时惊看喜回旋。谁云正气归茫昧,廷尉阴灵现在天。”

为了表彰忠烈,以垂千古,朝廷下令在饶州鄱阳即胡闰公故居修祠建坊。当时,宪院、按院、布政司左布政使、守道、驿传道、巡道等政府机要都纷纷解囊相助。义民杨世德在捐出自家一栋房子用作“忠烈祠”的同时,又捐白银三十两。故此,邑人姜之浩曾有诗赞胡闰公曰:“生前不恋九卿禄,死后宁贪百姓庐。”又在“忠烈祠”前建“乾坤正气坊”,由饶州太守杨际会亲笔题写坊名。就在六月十三日即胡闰公殉难之日,胡闰公被赠刑部尚书,谥忠烈。屠侍御史率众官员为胡闰公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接着,屠侍御史又上疏奏请皇上,为所有遭到株连的外亲人员一律平反了。

“积善之人,必有余庆。”令人欣慰的是:2009年3月19日,来自河北霸州、廊坊等地胡闰公的后裔,专程来到鄱阳镇学门口胡氏家族寻根问祖,据河北霸州堂二里《胡氏宗谱》记载:胡闰公次子传庆戍边,发配至永清卫信安(今霸州市信安镇),被王卫挥使收留。长大后,王卫挥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从此子孙麟趾振振,瓜瓞绵绵。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胡闰公被昭雪之后,在霸州堂二里镇建有“胡忠愍公祠”。今祠堂已毁,而原祠堂内那纪录胡闰公事迹的两块石碑和门前的两只石狮子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他的浩然正气。据悉,今河北霸州、廊坊以及京津一带胡氏后裔,大多为传庆公所传,仅就霸州堂二里镇胡姓人口就达3000余人。可谓香火旺传。你的家谱还有吗?还能找到姓氏来源吗图4

正是:能灭公之形,不能灭公之名;能碎公之躯,不能碎公之忠;能虐公之子孙,不能禁天之昌其后。昆成祖之力,为能逆上帝之心哉!

而今在鄱阳,虽然祠、坊俱毁,而“节不负君亲,学不愧师友”、“为天下明大义则一身为小,为万世扶纲常则十族为轻”、让成祖疾飚震霆的胡闰公忠君情怀仍不时为世人所推崇。这正如史桂芳所赞的:

谁道苍龙骨已枯,英风犹作上天符。

飞腾海运鸥程远,慷慨朝阳凤采孤。

故去也应弥六合,卷来仍复聚团蒲。

分明圣学晴空揭,千古鄱阳一丈夫。你的家谱还有吗?还能找到姓氏来源吗图5

我的 家谱是还在的。

由于我们处于塞外边疆地区,大多数汉族人口都是外来人口,也很少有人再说家谱这些事,大部分人也没有家谱的。我们这边大多数是山西走西口过来的,所以山西人居多,我们山东来的比较少,父辈在之前也说的比较多。

关于祖籍的记忆在很小的时候也经常听奶奶和父辈们念叨,那个时候也是懵懵懂懂的,只知道是个很遥远的地方,远的没有边际也永远也无法达到的地方。

当我长大了上学工作,也期间也走过南、闯过北,去过全国的很多省份,但是一直没去过那个自己的祖籍所在地——山东省。总感觉那是个遥不可及的梦一样,远的简直不可实现。

到2013年,自己也已过了而立之年,在亲人们相聚后就想要不要寻找一下那早已失去联系,甚至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祖籍——祖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关于早先的记忆祖辈们早已经不在了人世,父辈们也只是父亲早先和联系过,但是由于父亲走的太过于匆忙,也没来得及留下只言片语。我所知道的是可以具体到县城一级的。

好在现在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方便,能联系到任何你想联系的人。我去贴吧发个贴,很快就很多当地的网友联系我告知我可能是什么地方,好多人也参与了讨论,后来也终于有我们同姓的老家人(和我们血缘关系最近也有五服了)和我们取得了联系,并进行了电话、视频等沟通,并且也非常诚恳地邀请我们回老家看看。

我们与2013年夏天回了一趟祖籍老家,远方的同族亲戚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也回乡祭奠了祖先,也是圆了我们的一个认祖归宗的梦。

2014年重修了家谱也把我们这一辈和下一辈的名字都记录上了,也算正式入了家谱了。

在今年族里远方亲戚帮我邮寄来一本家谱,感谢他们!

我们是刘姓,在中国是个非常大的姓,分支也是特别多,多的记录不过来,至于姓氏的来源也是说法很多,网上这种文章多如牛毛,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你的家谱还有吗?还能找到姓氏来源吗图6

你的家谱还有吗?还能找到姓氏来源吗图7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03-20 16:19
下一篇 2023-03-21 09: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