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建都时,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成都古时旧址在郫县附近,因该处潮湿,公元前四世纪,蜀王开明五世迁蜀都城至此,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一年成邑,二年成都”,而得名蜀都,因名“成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
“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
“成都”名称和简称的由来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系氐羌语,“成”为蜀人自称,意为高原人;“都”意为地区,地方。即“成”人的地方之意。成都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成都就为蜀国的都城,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日成都。”秦置成都县。1930年设“成都市”。成都,简称“蓉”,因五代孟蜀后主时,成都城上遍植“木芙蓉”,因名“芙蓉城”,简称“蓉城”或“蓉”。
成都称“龟城”的由来
相传在战国时期,秦将张仪领兵灭了古蜀国后,就在成都这个地方建城。但城墙总是筑不好,屡筑屡崩,建不起来。一天,张仪正在思考筑城的良方时,突然发现一只大龟从江中爬出,周行旋走。巫卜说顺着神龟的足迹筑城。张仪就派人在大龟爬过的地方修筑。城墙外形象一只缩头的乌龟,既坚固又结实,再也没倒塌过。这以后,人们就把这座城称为“龟城”。
成都称“蓉城”的来历
成都,又名“蓉城”,得名于“芙蓉树”。这种树,枝繁叶茂,而枝干并不高大。每到秋日,一树繁丽,花开似锦。成都,栽培芙蓉历史悠久。《成都记》载,五代时期,蜀后主孟昶于成都城上遍植芙蓉,“每至秋,四十里为锦”,故成都别名为“蓉城”。 后主(孟昶)又下令国中,沿着城上,尽种芙蓉。秋天芙蓉盛开,沿城四十里远近,开得叠锦堆霞,一眼望去,好似红云一般。倾城妇女,都来游玩,珠光宝气,绮罗成阵,箫鼓画船,逐队而行。后主御辇出宫,带了无数的宫嫔女官,一个个锦衣玉貌,珠履绣袜,车水马龙,碾尘欲香。蜀称“蓉城”,至此可谓名副其实了。
成都称“锦城”的来历
成都历来是纺织业的中心,以盛产锦绣(即“蜀锦”)闻名于世。城南检江,因江水洗濯锦帛比他江鲜明,所以就称为“锦江”。因锦江之南为主管丝织业的“锦官城”,所以成都又称为“锦城”。
“天府之国”的由来
“府”在古文里是“聚”和“藏”的意思,以后人们把聚藏财富的地方也称作“府”。“天府”原本则是一种官职的名称,是为“天子”掌握“府库”的官员。这个官职在周天子时设过。那时生产力落后,“天府”这个官管的东西都稀奇、珍贵,如钱财米粮,金银珠宝、图书文册等等。
用“天府”指代富庶安定之地,源自战国。《战国策-秦策一》载,苏秦对秦惠王说:“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此所谓天府。”由此可见,“天府”最早指的是八百里秦川腹地的“秦国”(并不是四川成都)。
四川成都所以被称为“天府之国”,一般认为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都江堰的建设有直接关系。
成都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成为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再加上盆地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备率一支打打逃逃的乌合之众,却能够保全实力,在蜀地三分天下,莫不与四川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孔明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等等这对成都平原的农业是一次重大的推进。境内达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升平现象,使“天府之国”的名声得以传播。
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选四川成都为避乱之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使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