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省名由来,安徽省名称来历

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东邻江苏、浙江,西连湖北、河南、南毗江西,北与山东接壤,土地面积14万平方千米,人口6082.9万人(2015年)。

那么,“安徽”两字是如何来的呢?历史上安徽和江苏有着如何的关系?

安徽人省名由来,安徽省名称来历图1

夏商周时,安徽分属不同的部落和诸侯国,西周出现了吴国、六国、舒国3个诸侯国,东周出现了越国、楚国、吴国、萧国、桐国5个诸侯国。

春秋期间(前770年~476年),分属宋国、楚国、蔡国、徐国。

秦朝实行郡县制,境内长江以南属会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属泗水郡、砀郡、陈郡。

秦末至楚汉相争期间,增置鄣郡、衡山郡、庐江郡,并为九江、西楚、衡山等诸侯国分领。

西汉,安徽先后分属为淮南国、庐江国、衡山国、六安国、荆国、淮阳国、梁国。

东汉,省境长江以南属扬州,以北属徐州、豫州。

三国鼎立期间,分属孙吴、曹魏二国。

东晋时期,淮北地区分属“五胡十六国”中的刘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等国,常守旧制,仍为徐、豫(含东豫)2个州分领。

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均先后收复过淮北地区,领有江南地区,并长期以江淮地区为南北纷争的战场。陈朝后期则以长江为限,江淮及以北地区分属北齐、北周。南朝后期,安徽长江以北先后分属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

隋统一中国后,境内分置庐江、谯郡、汝阴、淮南、钟离、戈阳、同安、宣城、新安、历阳。

唐朝时全国分为十道,安徽分属河南道、淮南道、江南东道。

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地区先后分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区)先后分属吴国和南唐国。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属江南东路、京西北路、京东西路、淮南西路、淮南东路5个路。宋室南渡,宋金对峙,金人据有淮北,南宋据有淮南、江南。

元代实行行省制,安徽先后分属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

明朝,属南直隶,安徽分属庐州府(合肥)、凤阳府、安庆府、太平府、池州府、宁国府、徽州府、徐州府、滁州府、和州府、广德府。凤阳府为明朝的陪都明中都。

清朝初年灭南明后,废南京,以南京原辖区域改设江南省。

康熙六年(1667年),把江南省分为江苏(含上海)、安徽二省,安徽省(巡抚衙门驻安庆)辖庐州府(今合肥)、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凤阳府、徐州府、广德府、和州府、滁州府。这是安徽建省之始,取安庆、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简称“皖”。

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州、道,北京政府初期实行省、县二级管理,今安徽境内砀山、萧县仍属江苏省,其余60个县仍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砀山、萧县属江苏省徐海道;长江以北属淮泗道、安庆道,江南属芜湖道。

抗日战争期间,省境建政根据地分属皖中(江)、淮北、淮南。日伪、汪伪政权时期,今省境分属淮海省、安徽省。

1949年4月20日,安徽全部解放,设皖北、皖南行署区两个省级行政区。

1952年8月7日,皖北行署区与皖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政府,并将省会设在合肥。

1955年4月14日,为了更好治理洪泽湖,安徽的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作为交换,萧县和砀山县划给了安徽。

1983年,安徽实行市管县体制,设立合肥、蚌埠、安庆、淮南、芜湖、马鞍山、淮北、铜陵8个地级市。

1987年-2000年,增设黄山、滁州、阜阳、宿州、六安、巢湖(2011年撤销地级市,改为县级市)、亳州市、池州、宣城9个地级市。

目前,安徽共辖16个省辖市(地级市),6个县级市,55个县,土地面积14万平方千米,人口6082.9万人(2015年)。

安徽16地市: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铜陵、安庆、宿州、滁州、六安、宣城、池州、阜阳、亳州、黄山。

安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世界地质公园,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寿县、亳州、安庆、绩溪),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家国家湿地公园,10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矶、巢湖、花山谜窟、太极洞、花亭湖),11处国家地质公园,11家5A级景区,超过100家4A级景区,30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0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与江苏、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2014年,安徽获得中国最幸福的省份荣誉,被列入中国首个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2015年,安徽省正式迈入中等偏上收入的快速发展阶段。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06-07 15:00
下一篇 2023-06-07 16: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