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用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徐光启主持编修的新历法《时宪历》而制定的,是依据太阳回归黄道上的位置而制定的。
最早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北斗七星而定的…
什么是黄道
简单讲就是从地球上看太阳一年“走”过的路线,也就是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
地球围着太阳公转一圈为360度,把这360度每15度为一等份分开,正好分成24等份,这24等份就是24节气。
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为0度,0度就是春分(当然排序上还是以立春为首),转360度正好回到春分上,第二年开始。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节气二字指的是节令与中气的合称!
我们的老祖宗最开始是以星斗位置的变动来了解季节或时间的变化的。
《史记·天官书》记载:“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就是这个意思。
《天龙八部》中慕容复的家传绝学“斗转星移”也是从这个意思而来的。
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就是一年。
先秦典籍《鹖冠子·环流篇》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运于上,事立于下;斗柄指一方,四塞俱成。”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老祖宗们再根据北斗七星的运转,将时间分为日、侯、气、时、年;看过电视剧 《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诸葛亮对鲁肃谈将帅之道时的一段经典台词。
兵者,有可见之兵,有不可见之兵。可见之兵者,荷戟执戈,肉身之士。不可见之兵,日月星辰,风云水火,山川之灵气,如此万物万象均可为兵。譬如这《七十二候图》,它成图于周公。将节气周天三百六十日,分类别之。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成时,四时成岁。将一年之中节气更替万物衰荣一一道明。何时虹藏不见,何时雷始收声,何时土润溽暑,何时雾霾蒸腾。如此只需谙熟于胸,融汇于心,运用得当,便可胜于百万雄兵。
这绝不是虚言,单以清明来为例 :“初侯,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您要能把七十二侯都谙熟于胸,别的不敢说,至少什么时候穿什么衣这些是能够明白的!
那位说了,这跟节令和中气又有什么关系呢?
节令与中气
老祖宗们根据天干地支将天分成十二等份,还是按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位置来看月份,将一年分为12个月,正月为开始。
当然夏、商、周三代的正月都是不一样的,古语说:“建正为月,是为正月”就是这个道理。
夏是将寅月(1月)定为正月,俗称建寅;商以丑月(12月)为正月,俗称建丑;周是子月(11月)为正月,俗称建子;秦五德属水,统一六国后以亥月(10月)为正月,俗称建亥;汉武帝元封七年开始重修历法,大成之后定名为《太初历》,汉武帝改年号为太初,复以夏历寅月为正,为岁首。
虽然之后也有几个人改过,但是都被掰回来了,因此寅月为正一直沿用至今。
“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淮南子·天文训中》
看上图,十二个月每个月有两气,古人把月初的气称之为节令,月中或月后的气称之为中气。
所以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夏至、小署、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就是节令;而雨水、春风、谷雨、小满、夏至、大署、处署、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就是中气;两个合在一起,称之为节气。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