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第六窟门楣上留有一处题记:“雍归城,城池石壁,开山四塞,无有人耕种入粮。”此处的雍归城就是现在的石包城,又名寒江关,距离肃北县城146公里,是古代丝绸之路南往青海、西通西域、东进河西走廊的重要交通孔道,也是古代重要的军事堡垒和交通要地。
1936年11月,中共中央根据战争局势决定,由西渡黄河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部队2.18万人组成西路军,强渡黄河虎豹口,独立执行创建河西革命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的任务。由于敌众我寡,红西路军经过70多场战斗终致失利,余部撤入祁连山。
1937年4月,由李卓然、李先念率领的红西路军西行支队摆脱敌兵围追兜剿,挺过了30余天爬冰卧雪磨难,自大公岔口走出风雪茫茫的祁连山,来到了祁连山脚下的蒙古族小村落——石包城。
红色记忆馆就包裹在石包城的乡村记忆馆里。门楼用蒙、汉双语标注了名字,大门两侧“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军精神”的对联苍劲有力。记忆馆里除了照片和文字,还有大量的雕塑和实物,真实再现了历史。
诺尔布藏木为红西路军带路
1937年4月,红西路军西行支队行进到肃北考克塞地区。红军严明的纪律和为穷苦人打天下的行动,深深感动了蒙古族牧民诺尔布藏木,他主动给红军当向导,带领队伍经过戈布戈斯进入野马河,翻过大公岔口走出祁连山,到达石包城。
村里当时只住着一二十户牧民群众,红军到来时一些村民躲了起来,后经带路向导诺尔布藏木解释才放心回村。大家把家里的羊和一些食品、盐巴都拿出来支援红军。在这些日子里,红西路军没有遇到敌人的袭扰,战士们还吃到了进山30多天来的第一顿粮食——青稞,得到了很好的修整。
旦·达林其其格是诺尔布藏木的外孙,他在《红西路军在肃北》一书中不仅详细回顾了外祖父为红西路军当向导的故事,也生动描写了草原儿女热情支援红军的场景:“草原上热情好客的牧民用奶茶、手抓肉表达着对红军战士的关切之情。篝火旁边,外祖父和战士们忙着杀牛宰羊,连日饥饿疲倦的红军战士们终于得以饱餐。外祖母和闻讯而来的邻居们忙着给战士们缝补衣裳。祖母见一个年幼的战士一身破烂,爱怜之心油然而生,把祖父唯一的一件羊毛袄送给了他。外祖父见一个红军战士的鞋子破的无法穿,把自己多年来舍不得穿的皮靴送给了他。”
在草原休整的红军,真正做到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4月24日,红西路军在诺尔布藏木的引导下,平安走出了祁连山。一位首长对诺尔布藏木说:“我们一连多日的行军中没有出事,这全是你的功劳呀。这三个大元宝、三两五钱黄金作为我们食用你们几家牛羊的款价。”
旦·达林其其格回忆说,外祖父把拿回来的金银钱财全部分给了乡亲们。乡亲们信服了共产党抗日的主张,把解放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了红军的身上。
江西力、马希救助受伤战士
进入红色记忆馆,右手边是一块黑板,简要描述了祁连山突围战中,时任红30军89师269团2营营长廖永和和时任88师268团机枪连通讯员何延德负伤掉队,先后得到考克塞蒙古族江西力大娘和部落头人马希救助的故事。
敖琪是何延德的儿子,在他的记忆中,父亲身材魁武高大,牧业生产样样精通,干活手脚麻利、力大无穷,别人干不了或不会干的农牧活他都会干,说话办事干脆利落,牧民群众有事没事都愿意找他寒暄。
“父亲所在部队进入祁连山时,寒风呼啸、冰天雪地、渺无人烟。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服,赤着脚爬冰卧雪,粮食极度缺乏,每天都有十几人被冻死。”敖琪在《我心目中的父亲》一文中,记录了何延德1937年进入祁连山的情景。
1937年4月,廖永和、何延德等12人在考克塞岩洞中休息时,突遭土匪袭击,两名战友牺牲,廖永和双腿重伤。为了不连累大家,作为营长的廖永和命令其他人继续寻找部队。何延德主动要求留下来,照顾受伤的廖营长。二人相依为命,靠山里捡来的野兽牛羊皮、骨烧成汤充饥,苦苦熬过了46个风雪天。
在几近无法生存下去的时候,一位50多岁的蒙古族大娘发现了他们,不仅为他们送来了粮食、面粉和盐,还用牲口把他们驮到家里。“江西力大娘将我父亲领到其兄马希(盐池湾部落头人)家中,请求其兄对共产党娃开恩,将我父亲收下做牧工。部落头人马希答应后,吩咐所有牧民不准向马家军张扬。父亲在草原上平安度过了一生。”敖琪说。
廖永和伤愈后,也在肃北草原落户安家。解放后,找到了组织,重新参加了革命工作。
旦旦老人收养受难战士
战士杨英舒在考克塞一带饥寒交迫,被旦旦老人发现并收养。为躲避马匪的追查,旦旦老人给他换上了蒙古族服装并取了蒙古族名字。在旦旦老人的关照下,杨英舒还迎娶了蒙古族姑娘才地希为妻。
杨华明回忆父亲杨英舒时说:“父亲走过草地、翻过雪山、啃过树皮,也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气温下穿着单衣、赤着脚板,饿着肚子坚持与敌血战。新中国成立后,父亲重新参加了革命工作,他在任何时候都把党的工作、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杨华明的记忆里,父亲十分简朴:“一颗旧的镙丝钉他都要捡起来擦干净放在木箱中,一粒米掉在地上他都要捡起来吹一吹吃掉。在父亲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名老红军、老党员对党忠诚、无私奉献的精神。”
向前走,永远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如今,红色记忆馆已成为肃北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群众与日俱增。
□据《酒泉日报》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