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北京85岁的陈大爷遭遇了理财诈骗。业务员向他许诺,“投资10万,月利率6%,如未按时分红,违约金一天1%”,看到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陈大爷投入10万还觉得不够,追加了5万元。没想到,连续两个月收到分红后,业务员再也联系不上了……
第一,理财的现实需求。
随着老龄化社会加剧和老年群体日渐庞大,老年人的理财需求也不断增大,存在让积蓄保值增值的理财需求。
不仅是年轻人,老年人也越来越认识到,通货膨胀在侵蚀自己的现金,理财已经成为“刚需”。
第二,老年人理财知识匮乏。
虽然有理财需求,但是大部分陷入“投资理财”纠纷的老年人,缺乏金融投资知识。其实也不能怪他们,理财是“新生事物”,在他们年轻的时候,经济发展程度不如当下,工资用于生活尚且不足,根本无财可理,有的爸妈身家可能都没出过国有银行。
因而,有的老年人轻信理财公司业务员或“熟人”的推荐介绍,选择理财投资仅凭经验,不能甄别推介信息中的片面夸大之辞,从而忽视了理财风险,甚至一时冲动选择一些明显违背经济规律、触犯国家高利贷红线的高息产品。
第三,理财中介“花招迭出”,防不胜防。
现在的理财机构,早就盯上了“有需求、没经验”的老年人,针对老年人的理财骗局,可谓“因人制宜”。
有的中介前期先给点小恩小惠,比如听演讲送鸡蛋、送大米,先把老人吸引过来,然后慢慢洗脑;
有的中介对老人嘘寒问暖,填补老人内心的情感需求,扮演孝子贤孙,比老人的儿女更殷勤,把老人哄得团团转。
有的中介给出高额收益,导致老人轻信“100%高利息”、“保证100%高收益”等承诺,盲目投资追求高额收益。
总而言之,不少理财中介针对老年人制定了全方位的“攻略”,目标就是老年人的钱袋子,各项手段“精准打击”,老年人很容易就走入陷阱。
作为子女,我们当然不希望自己的爸妈上当受骗,面对这些针对老年人的理财骗局,子女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预防:
- 一方面自然是多关心父母,很多理财陷阱的背后,是情感骗局,而这,子女一定是有责任的。我们哪怕无法做到经常回家探望老人,也应该多打电话和视频回家,关心老人的生活,别让骗子乘虚而入。
-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向父母普及理财知识。最重要就是风险收益比,目前市面上的一年期“无风险利率”通常在4%左右,有人许诺6%的年息就要警惕,许诺10%则多半是骗局,并且,收益与风险是对等的,高收益的背后一定是高风险。
对于老年人而言,理财重点不是要获得多高的收益,而是保本,尽可能地维稳,并保持有一定的增值就好了。
至于产品选择,可以考虑风险较低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比如国债、债券基金、大额存单、银行定期理财产品等等,然后再搭配一些流动性高的低风险产品,比如货币基金。#理财大赛第三季#
如果觉得我写得好,请帮忙点个赞,让更多人看见,多谢!
老年人大多数孩孑结婚分开后手头多少有些结余,又闲着,就想让自己的账户中多少有点增加,手拿放大镜查遍了各银行的储绪利率,保本保息的利息太低了,又常听到关于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思想,就先去银行咨询,当然会受到银行大堂经理们热情解释和推荐,(财神送上门)一看理财利率相对较高(比定期高)而且共有五个风险等级供挑选,门槛较低,一般都一万起购,有多个时间段的产品。他们大多数也看重风险低的产品,基本选的都是风险等级二级以下。
说是有风险,但基本上到时都能本息全回,利息高点,几乎风险很小,他们又有的是时间,只要腿脚方便,公交又不要钱。有句玩笑说老年人,只要知道哪利率高点的低等级理财。老人们能从城南到城北。
到银行办事能看到许多买理财的老年人,风险低又增加了利息,用这种理财增值方式给自己以后留下些养老和急用钱。何乐而不为呢。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