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为何下西洋,下西洋最远到过哪里

一、第一个问题回答如下:

郑和下西洋的起因众说纷纭,《明史·郑和传》同时提供了寻找建文帝和宣扬大明威德的说法, 此外还有防范帖木儿帝国、获取海外朝贡以及出于宗教目的 等说法。
①寻建文帝说
  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明成祖朱棣以“靖难”之名,最后攻下国都应天(今南京),建文帝朱允炆火烧皇宫,不知所踪。明成祖继位称帝,改年号为永乐,但对于建文帝的失踪及其遗臣逃散各地可能仍有挂怀。明朝历史文献里,留有一些建文帝可能没有被烧死,而逃亡海外之传言,甚至有说出家于二十年后,返北京之故事。所以,有人认为永乐帝派郑和下西洋的主因为寻找建文帝。
  但此种说法不一定成立,因为郑和每次出使海外都是那么浩浩荡荡,建文帝若未亡命海外,当可闻风而躲藏起来,大规模下西洋寻建文帝并非有效之方法。

郑和为何下西洋,下西洋最远到过哪里图1

②宣扬威德说
  如果说寻找建文帝下落的说法主要出于猜测,那么宣扬国威说则有史料根据。 对于宣扬威德这一点,学界有多种解读。其一,认为下西洋是为了“通好他国,怀柔远人” ,践行中国传统政治理念,并认为所谓 “耀兵异域”的说法应该有所修正。其二,认为这从根本上出于明成祖本人的好大喜功,即以天朝上国自居,而令蛮夷国家畏威怀德、输诚纳贡。
③军事目的说
  有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是针对帖木儿帝国而采取的行动。但郑和下西洋开始时,帖木儿本人已经去世,其继承者则同明朝关系友好,加之该国已经开始分裂,帖木儿帝国不再对中国西陲形成威胁。

郑和为何下西洋,下西洋最远到过哪里图2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如下: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出使西洋忽鲁磨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蘇门答剌、剌撒、溜山、阿鲁、甘巴里、阿丹、佐法儿、竹步、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 随行有太监王景弘、李兴、朱良、杨真,右少保洪保等人。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根据明代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记载,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弄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  宣德六年二月七日(1431年3月20日),明宣宗因获悉满剌加国王欲亲自前来朝贡、但被暹罗阻碍,故令郑和向暹罗国王传达敕谕,要求暹罗与邻为善。 二月二十六日(4月8日),郑和船队抵达福建长乐港,在长乐停留约半年,在此期间,郑和曾率领兴平三卫指挥千百户和州府官员,到福建湄州屿,卖办木石,重修湄州天妃宫。又在长乐县南山三峰塔寺之旁,修建长乐天妃宫(十一月建成),树立《天妃灵应之记》碑, 并铸造铜钟一口,铭文:“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  这次航行,郑和船队从竹步西行,最远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 一说郑和在这次航行的过程中去世。

郑和,是朱棣身边的一个宠臣,从朱棣得了天下,但是因为中原是读书人的天下,而且他的皇位也是把自已的侄子赶下台,起兵反抗才得来的,于是他派郑和下西洋一。为了显彰他的文治武功,下西洋拜访他国,这样他的治下就如唐太宗一样四方来朝,八方来贺。


二。建文帝逃走了是他的心腹之患,凭神通广大的锦衣卫竟然找不到建文帝,所以不得不怀疑建文帝逃到海外,郑和下西洋也是身负这个任务。

三。国库空虚,郑和下西洋与他国贸易可以增加国库的困境,事实上证明对的,国库充足一支持了朱棣发动不少战争。可惜朱棣死后却被禁海运了。


郑和下西洋,他就组成船队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横穿越马六甲海峡,再渡过印度洋,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其中还拜访了许多国家。(包括今天的索马里、莫桑比克、肯尼亚等国)。郑和的船队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可以说郑和下西洋是一个明朝的壮举,扬华夏之威。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2-11-25 11:18
下一篇 2022-11-25 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