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对各种农副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2020年我国进口了创纪录的1亿吨大豆,有利的满足了国内食品、餐饮、养殖等行业对大豆的需求。
中国海关的职能之一是对进境货物进行有害生物的检疫鉴定以及转基因、品质等项目的检测,确保国门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进口大豆检疫项目之一——大豆疫霉的检疫。
大豆疫霉的危害
为什么在众多真菌中大豆疫霉会如此受“器重”呢?答案就是它的危害性很大,是危害大豆的三大严重病害之一。受大豆疫霉侵染的植株种皮、胚和子叶均可带菌,而土壤病残体中的卵孢子是病菌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的主要形式和初侵染源,通常在潮湿多雨的天气条件下发病重,病害潜育期短,再侵染次数多,传播与蔓延迅速,寄主通常成片死亡,很少单株发病,可以说是祸害无穷。目前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日本等国家。
检疫原理
该病原真菌是典型的土壤习居菌,主要以抗逆性很强的卵孢子在土壤中和寄主残体内越冬并长期生存。当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雨后或灌溉后有积水时,孢子囊很快释放出大量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被雨水冲溅到寄主表面而侵染寄主。根据病原菌这一特性,先收集土壤并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使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然后加水浸泡,使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再加感病大豆品种的叶碟诱集游动孢子,待游动孢子侵染叶碟并在叶碟边缘产生新的孢子囊并释放出游动孢子时,即可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根据大豆疫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形态学特征与其他疫霉种的不同鉴定该病原菌是否为大豆疫霉。
大豆疫霉病菌的形态特征
大豆疫霉在GGA、LBA和V8A等三种培养基上菌落平展而均匀,边缘光滑,无色;气生菌丝少至中等,絮状,乳白色;在黑暗和适宜温度(22℃~26℃)条件下,菌落生长缓慢,生长速度一般小于5mm/d。菌落边缘的菌丝无隔,宽3μm~9μm,近直角分枝,分枝繁复,短而尖锐,刺状;游动孢子囊倒梨形、椭圆形或长筒形,无乳突。
分子检测程序
取大豆样品中不饱满、青瘪的种子,夹带的病残体在破碎桶中打磨成细粉。取豆粉(或培养的菌丝)2mg~3mg至1.5ml离心管中,每毫克豆粉加入10μL浓度为0.5mol/L的NaOH,13200g离心5分钟。取5μL上清液加入495μL浓度为0.1mmol/L的Tris缓冲溶液(pH=8.0),混匀后取1μL直接用于PCR反应。再在PCR管中加入缓冲液、dNTP、引物、Taq酶、无菌水等按比例配成25μL反应总体系,按照94℃5min;94℃30s,60℃30s,72℃30s(35个循环);72℃10min的程序进行DNA扩增反应。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后如果出现与阳性对照条带相同位置的条带且阴性对照无条带,则判定为阳性。如未出现与阳性对照相同大小的条带,则判定为阴性。
文 / 孟震山 雷早娟 史云鹏
(黄骅港海关)
编辑:常相婧
审校:王国秀出品:中国海关传媒中心投稿邮箱:569613217@qq.com(秀米投稿账号同邮箱)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