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张克己复礼的礼指什么

“礼”为西周之礼,也就是“仁”,也就是公义,公理。

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论语·卫灵公》中,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的涵义”,知道“义以为质”中的“义”是“礼”的质,是“礼”的唯一标准。所以,“复礼”的意思是要求我们的行为要回复到礼之质“义”上,按公义、公理来办事。

「论语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克者胜也,克己就是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而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礼字即是理字,礼乃固理之不可易者,复礼就是要恢复到合理化。克己工夫,全在一个勿字。

朱子解克己复礼,其言曰:『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复,譬如尘垢既去,则镜自明;瓦砾既扫,则室自清。』又曰:『克己复礼,间不容发,无私便是仁。』又曰:『天理人欲,相为消长,克得人欲,乃能复礼。』又曰:『敬如治田灌溉,克己如去恶草。』王阳明有云:「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克己就是要灭此心中之贼。礼对人生行为,具有指导、节制、综贯、衡断诸作用,而能促进人与人间关系之圆满,有礼便是行仁,孔子之以礼为教,可见其由来。故论语子罕篇又载颜渊之言曰:『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兹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文集「克己复礼」如上。

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解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朱熹以及其他理学家的阐释,把“克己复礼”上升为某种普遍的哲理。然而从《论语》中的记载看来,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当然,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不是希望弟子都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所以颜回对孔子说:我虽然不大聪明,但会依照先生说的去做。

孔子能够在晚年走出一生所追求恢复周礼的主张,是因为孔子心中的仁道不依附于周礼而存在。孔子解释自己推行周礼是因为人们在使用这样的礼仪,仅仅是这样。而不是把周礼搁置在所有行为规范之上。孔子自己的解释是:“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孔子说明自己不学夏礼,也不学殷商之礼,而单单学周礼,是因为现在人使用。

孔子以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为人生目标,对形成中国人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那种以献身社会放弃自我为荣的信念,使很多传统的中国人在为家庭、亲友和社会献出自己的劳动、财富甚至生命的时候,不是体会到了痛苦,而是感到了自豪。从这方面讲,这种人生观、价值观对传统中国人在困境中保持心身平衡有着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当这些传统的中国人不能实现这种人生理想时,就经常把问题归结于自身,或陷入深深自责之中,从而引发了中国人特有的心身疾病倾向。这一点,则是研究中国人心身疾病所不能遗漏的,这就是“忠恕之道”。

孔子一生最崇拜的人是周公。周公邦助武王打天下、定礼乐,同时也是文王《周易》的第一传承人,是文王之后的第一大军师兼文豪。他不仅俱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是跨越殷商、文王、武王、成王的三朝元老兼谋臣.是西周800载文明的奠基人。没有周公《周易》早就失传了。孔子其所以能解《周易》在很大程度上是得道于周公。孔子正是由于修编了《周易》所以他深谙易理非常崇拜周公。他在向老子问道时提到周公(想借周公寻找话题)没想到遭到老子的嘲讽 ,原因就在于他所知的易理其实是有时效限制的。时下的时局远不是800年前的样子。他并不了解周室礼崩乐坏面临分崩离析的内幕。老孑讲的是玄学,是道的深层原理,不是普通的易理,因之孔子与老子虽然都在论道但所见并不合拍;且不合时局。孔子宣扬的”克己复礼"意在维护西周没落时期的奴隶礼乐制度,简单地说是维护西周统一,反对东周分裂造反,因之遭到战国时期列国的反对,甚至还在后世上演了"焚书坑儒"的悲剧!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的礼指什么图1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1)
上一篇 2023-05-03 13:13
下一篇 2023-05-03 13: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