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召忠 紫电
在不久前的大庆上,各式各样的全新装备悉数登场,并且多数是首次亮相。而在这些武器装备中,最令人关注的,无疑是东风-17战术导弹了。
(图源:新华社)
2019年10月1日,作为战略打击模块第一个方队,东风-17(DF-17)常规导弹首次公开亮相。据央视介绍,这款新型常规导弹具备全天候、无依托、强突防的特点,可对中近程目标实施精确打击,无论是导弹性能还是突防能力,都较其他型号常规导弹有了很大提升。
(图源:新华社)
相比大家熟悉的东风-16、东风-21这些战术弹道导弹,东风-17的造型无疑是十分特别的——没有了发射筒的遮掩,东风-17独特的弹头外形直接暴露在外。而这样怪异的弹头也直接证明了网络上流传的说法:我国的高超音速武器已经服役了!
(图源:中国军网)
那么,高超音速武器究竟有多厉害,在未来战争中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呢?在本期的《张召忠说》中,局座特别为大家讲解了东风-17的特点,与高超音速武器的重要作用。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弹道导弹就成为了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武器。围绕弹道导弹的服役、部署、削减和销毁,美苏等大国之间展开了轮番的交锋与商讨。而导弹与拦截系统的交锋,也始终不断进行着。
V-2弹道导弹(图源:Wikipedia)
随着拦截系统的迅速发展,传统弹道导弹的威胁正逐渐减小。包括“爱国者”3、“标准”、“萨德”等防空系统的铺开,战术弹道导弹起到的作用已经被逐渐削弱。而反过来,这也对导弹本身的突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萨德”拦截弹发射车(图源:Wikipedia)
针对目前的拦截系统,传统弹道导弹的突防能力已经被严重压缩,各种针对弹道导弹特性开发的拦截系统已经日趋成熟。但如果改变导弹的飞行模式,从飞行路线上“绕”开地面拦截系统,不就能够突破拦截系统的防御了吗?
事实上,类似的研究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开始了。不过在二战时期显然没有什么导弹拦截系统,这样的研究仅仅是为了在弹道导弹的基础上提高射程。1933年,德国科学家欧根·桑格尔提出了将导弹发射到大气层外,随后在大气层边缘跳跃,像“打水漂”一样在大气层边界上弹跳几次,就能够大幅增加导弹射程。这样的弹道也被称作桑格尔弹道。
欧根·桑格尔与“银鸟”太空轰炸机(图源:Wikipedia)
但这一研究尚未完成,纳粹德国就已经战败,相关资料被美军缴获。作为相关研究人员,当时还是美国国防部顾问的钱学森作为代表之一,前往德国询问调查这些纳粹德国的“遗产”。在对桑格尔弹道进行研究时,钱学森发现,桑格尔弹道存在着难以控制弹跳规律和难以制导的缺陷。
钱学森及“钱学森弹道”(图源:Wikipedia)
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改善,钱学森认为,如果采用能够耐高温的材料,飞行器就无需在大气层外多次弹跳,只需要在大气层边缘滑翔即可。这样的弹道可以大幅提升飞行器的精度,并且能够以高超音速飞行。这样的弹道被命名为“助推-滑翔弹道”,也被称作钱学森弹道。
但必须指出的是,在这张著名的照片中,虽然钱学森弹道的最终目标确实是巴黎,但这并非是钱老真的想把导弹在法国投降之前打到巴黎,而是出于和平的用途,正在描述一种构想中的高超音速载人飞行器!
(图源:Wikipedia)
不过在当时,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究和相应的技术都仍然存在很大不足,因此这些计划并未进一步进行。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已经十分熟悉,钱学森及其他留美学者顶着重重压力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火箭和导弹研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研究也逐渐被再次重视起来。尽管高超音速载人飞机至今仍然没有被研发出来,但相关的研究确实已经应用到了“嫦娥”5号探月飞船的返回舱中,起到了巨大的贡献。
X-43A高超声速飞行器(图源:Wikipedia)
但高超音速飞行器的诞生起源于军事需求,最终也仍然被运用在了军事用途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开始研究X-43高超声速飞行器,但最终失败。2005年,美国空军就开始了X-51“驭波者”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研发,并进行了数次试飞。
X-51高超音速飞行器(图源:Wikipedia)
不过,X-51的试飞只有两次取得成功,并且并未发展出相关的新型高超音速武器,而后续的HTV-2高超音速飞行器也仅仅试飞了两次。直到今天,美国也并未成功实现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武器化。
(图源:新华社)
而本次东风-17的展出,无疑证明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我国已经走在了美国的前面。作为“无坚不摧之矛”,在东风-17面前,各种传统的拦截武器系统都将黯然失色——当然,这种导弹完全是防御性质的,绝不会对任何的邻近友好国家造成任何威胁!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