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乐器中极富魅力,它美观、轻便,音质特佳。当然美人加琵琶就更为人们所欣赏了,典型的就是王昭君怀抱琵琶。不过,王昭君怀抱的究竟是不是琵琶?这其实是学术界满有趣味的一场争论,今天就来看看史学家们的分析。
一、王昭君怀抱琵琶是世人共识
民间传说,王昭君入宫数载,不得见皇帝一面,闻匈奴单于请婚,于是自请嫁匈奴。临别时,汉元帝方见楚楚动人的王昭君,但悔之晚矣。为表眷恋之情,元帝特赐琵琶于昭君。据此,自古以来,尤其是唐宋以后,无论是绘画、小说、雕塑还是戏剧,包括今天的各种“王昭君”戏剧,着胡帽,披斗篷的王昭君都和琵琶形影不离,仿佛王昭君成了琵琶的形象代言人。王昭君也因此被人视为琵琶演奏家,竟至后代一些善弹琵琶的伶人也被誉为“王昭君”。
怀抱琵琶的王昭君也被许多诗人所歌吟,如唐朝杜甫的“千载琵琶做胡语”、李商隐的“马上琵琶行万里”,宋朝王安石的“传与琵琶心自知”。
小编认为:在很多诗人和史学家的记载中,可以看到怀抱琵琶是大家的共识。
二、有人对王昭君怀抱琵琶提出异议
可是,在上世纪末,有人却对上述共识提出反对。认为当年西汉与朝鲜和匈奴以及与西域各族交往频繁,统治者之间互赠礼品甚多,亦不乏珍玩乐器,却唯独没有琵琶之物。侯广峰先生提出汉代没有琵琶的见解,在公元前33年王昭君出塞之时,尚不存在琵琶这种乐器。
王昭君怀抱琵琶的反对之声出来后,引起一些人的共鸣和支持。认为西汉时中原是否有琵琶尚难定论,昭君出塞时是否手拿琵琶就更难说。人们之所以认为昭君怀抱的是琵琶,是以讹传讹造成的。
他们为此做了如下推论一昭君怀抱琵琶之说是晋代石崇给她加上的。石崇在《王昭君辞》序文中说:“昔公主(细君)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之思,其送昭君亦必尔也。”可见,琵琶与和亲公主发生关系是细君出塞时的事。而石崇本人对王昭君怀抱琵琶也只是推测,语气是“亦必尔也”。
细君公主嫁乌孙并没有弹琵琶啊!显然,这只是一个试制品,最多说是筝筑的新型产品,在汉时还不是什么琵琶,但也许把这列为琵琶的雏形,或者说,这种维形对以后琵琶诞生有重要影响,还算比较恰当。昭君捧筝筑显不出美来。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的高渐离“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昭君怀抱这笨重的东西又唱又跳,哪里能显出美来呢?所以,只有让昭君怀抱琵琶才是最美的。
小编认为:于昭君是一个受人民欢迎爱戴的人物,人民愿意把美好的事物附加到她的身上。人们对王昭君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包含着明显的误解。
三,王昭君怀抱琵琶并没有错
虽然琵琶要区分中国传统的“直项圆形”与外来的“曲项梨形”,但是,外来的“曲项梨形”的琵琶也不能说就与中国没有关系。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细君公主出嫁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总之,当年细君公主出嫁乌孙时,汉武帝为了减少她在旅途上的寂寞,特地命令乐师兼采筝、筑、篮筷等中原古典乐器的优点,改制成一只能在马上弹奏的直项琵琶。此“琵琶”为后人所谓的“汉琵琶”,后世称作“阮”。
这是在西汉中叶由中原最先传入乌孙的。她带到西域去的“盘圆柄直”的直项琵琶还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第一只琵琶,它对西域游牧民族的马上弹拨乐器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乌孙也曾送王室女嫁到南邻的龟兹和亲。
这种“裁琴、筝、筑、筷之属”的乐器,后来被魏晋的音乐家们所欣赏,名士阮咸就曾一面改进,一面试奏,终使其以“善弹琵琶”而闻名遐迩。大约到了唐代,琵琶始有定型产品,故《通典》说:“旧弹琵琶均用木拨之,唐贞观时始有手弹之法。”唐人颜师古说得更明白:“今筑形似瑟而细颈也。”使人看清了琵琶问世的胎记。至此以后,中唐琵琶成为重要的乐器,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是对这一情况的真实反映。
小编认为:唐宋以后乃至今天的绘画、小说、雕塑、戏剧等文学、美术作品,因为不知道琵琶在中国的发展史,又由于曲项梨形琵琶的美观程度远胜于圆形直项琵琶,便想当然地给王昭君配上了这样的琵琶。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昭君是真的怀抱琵琶吗?看看史学家们怎么说。大家喜欢吗?有什么想要说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