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宋仁宗,我们或许觉得他不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有名,他迥异于其他朝代那几位皇帝,他没有丰功伟绩,但他在位的四十年四海生平、国泰民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一、仁宗的性格
宋仁宗是在一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下登上皇位的,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那就是:狸猫换太子
《狸猫换太子》是以宋仁宗为原型的一个故事,由此可知,仁宗赵祯身世也颇为坎坷,但是,历史上的刘妃并非小说戏剧中那样阴险毒辣,而是一个非常精明强干、才华不亚于武则天的的实权派女子——刘娥。刘娥垂帘听政期间,举贤用能,闻言纳谏,断事公平,少任私人,幼年的赵祯,就是在这样一个女子的垂帘之下成长的。
由于自身的遭遇与身世不的不幸,仁宗赵祯很难能可贵地体现出了一种温文尔雅的风范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因此仁宗性格很谨慎、宽容、并且能够随时克制自己。
苏辙苏老二在殿试的时候,以道听途说的虚妄之言大骂仁宗不理朝政,不关心民苦,仁宗说他敢于直谏,不但不怪罪,反而奖励了他,这体现了他的宽容。
三冗问题积重难返的时候,宰相文彦博向仁宗提出裁兵6万,仁宗担心兵变激起大乱,于是反复与文彦博探讨,直到文彦博详细给他列出裁员条例和后续措施,并立下军令状,保证不会发生兵变,仁宗才最终拍板,这体现出他的谨慎。
仁宗一日上朝,一大臣发现仁宗脸色难看,问原因,仁宗说前一天晚上饿的时候没有现成的羊肉,所以没吃饿了一晚上,大臣说为什么不重做一份膳食,仁宗解答说没有这个先例,如果开了先例后世会学仿他,这件小事体现他能够随时克欲。
二、仁宗一朝,能才辈出
仁宗在位的四十年中,谏臣有威名远播的包拯;武将有建功立业的狄青;改革家有意气风发的范仲淹、稳重沉厚的文彦博;历史学家有彪炳史册的司马光;书法家有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词人有奉旨填词的柳三变柳永和运词别致浓丽的晏殊;理学家有大名鼎鼎的程颐、程颢两兄弟;唐宋八大家,除了唐朝的柳宗元和韩愈之外,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几乎全都活跃在仁宗朝,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集中涌现在了仁宗赵祯执政的这几十年中,当然,这些人才的璀璨也是仁宗能放手,能不干涉让他们人尽其才的原因。
三、政治与军事环境平和
赵祯从真宗手里接班时,北宋在王钦若、丁谓等几个奸佞大臣的怂恿和把持下,到处充斥着假造的祥瑞和迷信的氛围。真宗遗诏由刘太后”权处分军国事”。
仁宗亲政后,其下令将真宗一朝假造的天书祥瑞一同埋葬,表明要在治国理念上实现拨乱反正。十年中,母子二人既有斗争,又有合作,励精图治,苦撑危局,使政局、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得到复苏,国内政治环境开始清平。
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之间实现了稳固、持久的和平,宋仁宗继位的前10年,一直延续檀渊之盟,辽兴宗亲政后,他趁宋夏战争之时要求宋国在澶渊之盟规定赠辽岁币基础上,再增加增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宋仁宗予以应允,而条件是辽朝须约束西夏与宋和谈,史称“重熙增币”。
重熙增币后,辽、宋关系重归于好,辽、夏关系恶化并爆发战争,西夏国力难支,在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宋、夏终于谋求妥协,于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订立和约: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并开放边境贸易。史称“庆历和议”。自此后,宋夏关系趋于缓和,维持了近半世纪的和平。
皇祐四年(1052年),侬智高反宋,军队席卷广西、广东各地。赵祯任用狄青、余靖率兵南征。皇祐五年,狄青夜袭昆仑关,于归仁铺之战大败侬智高。侬智高遁走,后不知去向。
自此,仁宗一朝处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宋仁宗缺乏野心、霸气和手腕,实事求是地说,宋仁宗的确谈不上雄才大略,在国人的传统认知中,他在历代帝王之中算不得杰出。但他宽容、谨慎、能克制自己的性格使得很多有能力的大臣拥有很多的话语权,这给了很多实战大臣大展拳脚的机会,同时他营造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与相对和平的国际格局给了能臣干将很好的发挥舞台。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所以宋仁宗开创了为后人称道的“嘉佑之治”。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