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主要像君王,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子女要像子女”。怎么做才像呢?
就是按照周朝礼乐制度,等级制度制定出了君臣父子的轨道,各人在各人的轨道上行驶,各行其道,国家社会就有秩序了。不要随意变轨,随意变更机动车道,否则容易出车祸。
孔子要求:“君主的要遵循君主的规矩,作臣子的要遵循臣子的规矩。作父亲的要抦执父亲的规范,作子女的要遵守子女的规范”。
后来法家和董仲舒他们把孔子的话改为”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搞出一个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叫”三纲五常”。意思就变味了君王,父亲,丈夫的变成了权威,拉长的等级制度。
再后来,朱熹等人提出的理学,更家加污染了,基本上形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忘”。意思就完全变了。
很简单,就是要根据自身社会角色的定位,在自己的社会职业上尽职尽责,做好各自的社会角色!
而在社会角色还没有确定的时候,要努力学习,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然后,认真守好各自的职业道德。
只有这样,由各种行业和身份的人群组成的群体或者说国家,才能够有各类从业人员发挥各自的社会职能,使社会良性运作。这样的国家才能得到最高的治理。
所以,治理国家,就是帮助各行各业的各类人群做好各自的角色,并且,管理好各行各业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良性平衡发展,这样的国家才是稳定繁荣的国家!
这,实际上就是礼制,礼制就是职业道德制度,倡导每一个人热爱自己的行业,并遵守各自行业特殊要求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让自己所处的行业为整个社会做好贡献,尽好自己的行业部分的责任。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孔圣人的一个巧妙的智慧回答,告诉齐景公治理国家政事就如同父与子的关系。父亲教育好儿子,君主管理住臣子就行了。
为什么要这样理解呢?
一、客观分析历史的必要性:
孔子名孔丘,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本人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很多,且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某一天,帝王齐景公问他如何治理国家政事?孔子就顺势回答出了这句话。为什么采取引喻的说法?可想而知,当时是春秋时代,封建王朝实行等级制,制约了社会发展与进步。孔子很忧心,于是周游列国,献计献策,其目标是护国安帮,保持稳定。所以,孔子的回答既符合等级制,又愉悦了帝王的心,达到了谏言之目的,并有双重效果。
二、主观理解存在的片面性:
儒家儒学的体系结构完整,名人也不少。比如:汉代的董仲舒就将这句话扩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再比如:宋代的朱熹也把此句说成是: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不孝。如此这般理解,仅是他们二人的观点,不能说是孔子的本意,孔子的心是仁字最大,像他们的这般推理结论,岂不是国亡人灭呼?所以,各人理解各不同,不能人云亦云而相信。
三、存在的现实意义:
一家企业的内部管理就是君君臣臣的层级管理制。一个总裁要召开简短会或布置一项任务,不一定非要将所有管理人员都聚集一起,也没那个必要,只要叫来各独立公司的总经理一人就可以了,然后会层层布置动员并完成任务的。企业如此,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实行层级统治,一层抓一层,层层各自负责并行使本职内权力。所以,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影响着世事的各个方面,有存在的意义。
总上所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比喻式中的引喻句,虚实相对应,目标一致。没有设定规矩,就画不成方圆。
很多人认为,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鼓吹等级别度而加以批评,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说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职尽责,如果每个人都能摆正心态,明确自己位置和责任,遵守秩序,这个国家就治理好了。
做为国君,就要有国君的样子,你就要站在君王的角度,考虑好如何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维护自己的统治,驾驭臣民,让社会各界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做为臣子,就要忠君爱国,辛勤依,协助君王治理国家,尽职尽责。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一家之主,要有父亲的威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培养教育子女,使子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子女,要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努力学习,服从父母。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事,这个国家就治理好了。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