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老街巷的地名中有不少用字与闽南语有关,比如厝、寮、墘、埕、崎。不懂闽南语的朋友可能看得一头雾水。其实只要是了解了这几个字的意思,很多情况就一目了然了。
“厝”cuò :厦门街巷最熟悉的可能是“厝”,很多大的区域地名也是带有“厝”这个字
的。“厝”的闽南语读音为tshu5,普通话为cuò,本意是家。在闽南语通行的地区,凡是聚族而居以姓名村的,都在姓氏之后连上个“厝”字。比如,袁厝、吕厝、黄厝、曾厝垵等。街巷名也有用“厝”的,比如苏厝街、吴厝巷等。这几年曾厝垵、黄厝等地成了旅游圣地,使得外地的朋友对“厝”这个字也不再陌生。
“寮”liáo:“寮”的闽南语读音为liau2,普通话读音为liáo,在闽南方言中是“小屋”的
意思,特指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多用茅草、竹子等搭起。厦门靠近八市有一条巷子叫夹舨寮,“夹舨”即船,“寮”为厂坊。据考证,厦门古代造船厂遗址在此,故名。厦门老市区带“寮”的地名还有竹寮巷、长寮巷等。
“墘”qián:“墘”算是生僻字,比较不容易从字面上去猜测。“墘”的闽南语读音为
KiN2,普通话读音为qián,意思是位置上处于边缘的部分。厦港片区有一条街叫“南溪仔墘街”,因为街的位置在源于南普陀山南麓的小溪的边上。厦门老市区带“墘”的地名还有大沟墘巷、南大沟墘巷、后海墘街等。
“埕”chéng:“埕”,闽南语读音为TiaN2,普通话读音为chéng,意思是门外的小平地或者是院子外露天的场子。中华片区有一条巷叫“麦仔埕巷”,因为该处曾作为晒麦场,故名。同样,厦门六中后方有一巷子叫“打索埕巷”,因为早年该处大埕曾为打绳场地。厦门老市区带“埕”的地名还有钱炉灰埕巷、八卦埕、大埕头巷等。
“崎”qí:“崎”,闽南语读音为Kia2,普通话读音为qí,意思是阶梯。第六菜市场后面
的高地上有一条巷子叫做“三十六崎巷”,因为巷口有石阶三十六级。靠近大同路的棉袜巷旧称“二十四崎脚”。厦门老市区带“崎”的地名还有土崎巷等。
以上这些地名不仅在厦漳泉时常出现,在同样通行闽南语的台湾也可以见到。如苗栗县的田寮,新北市的枋寮,说明了两岸人民的同根同源。
此外,“埭”在厦门地名较常用,如后江埭、埭辽路、埭辽水库等,时常听到人将“埭”(标准发音dài)读作“dì”。据查,“埭”没有发“dì”音的记载。民俗专说,“埭”字念错,有些是因为误解而念错,有些则是因为“棣”字与“埭”字在闽南话中的发音相同导致的。还有人说,“埭““地”在闽南话里的发音都与dài音相近,“地”读音为“dì”,“埭”可能受牵连,也被错念为“dì”音;“槟”在厦门地名中有槟榔路、槟榔东里、槟榔西里等。“槟”为多音字,一音发“bīng”,另一音发“bīn”。在“槟榔”一词中的标准读音应为bīng,不是bīn。还有一个严重的错误即“内厝澳”和“顶澳仔”,有些路牌都写成了“内厝沃”和“顶沃仔”,其实应该是澳门的“澳”字。不少人认为这是汉字简化造成的,事实并非如此。虽然这两个字在闽南话的发音中相同,但是字意却有着天壤之别,“沃”,指一方水土肥沃;“澳”,则指海湾,船可以在这里停靠的意思。内厝澳和顶澳仔都位于海边,应用‘澳’字,且读音应为‘ào’。”
“仔”字的发音在厦门也有很大的分歧,有人读“zǐ”,有人读“zǎi”,如港仔后、豆仔尾都有这两种读法,“严格来说应该读‘zǐ’。‘zǎi’的发音是受到广东的影响,由‘打工仔’而来。”范寿春说,闽南话中“仔”字发音为“ā”,是一个连接词,如果发音为“zǎi”则有骂人的意思,因此闽南人基本不将这个字读“zǎi”。此外,筼筜的“筼”标准读音应念“yún”,大嶝、小嶝的“嶝”念“dèng”等等。在厦门带“埔”字的地名很多,如厦
门港的大埔头、中埔头、小埔头,以及五显镇上埔社等。“埔”为多音字,除读“pǔ”外,另一个读音是“bù”,主要用于地名,多数带“埔”地名应该读bù,但有些如前埔等带
“埔”地名知名度较高,大多数人习惯读“pǔ”,应尊重习惯。关于部分厦门地名的发音,有些是从闽南话音译而来,与谐音、土音有关;有些则与历史有关,如梧村、石渭头等,但在历史考证上还有待研究。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