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古代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理想。
但这句话的精髓就在于这个“货”字,而不是用“献”或者“奉”。
这反映了中国人对“人与物”、“上与下”关系的思考。
人不是物品,不可被归属
中国古代非常注重“人”的地位,将“人权”放置于“神权”之上,凡是涉及到人的事情,都是被重视的。
比如,在古代就有“杀人偿命”的律法,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即使一个凶徒杀了人,那么他也不是很容易就被判死刑的。需要层层审批,反复甄定,最终以确凿的证据认定他杀人的行为是恶劣的,然后才会被处死。
说得形象一点,一个乡野农夫杀了人,他的生死连中央的司法部门也无权决定,最终都要放到国家最高首领皇帝的面前,由他御笔亲批才作数。
这反映的是古代对于“人”的重视,最大程度上避免被“冤枉”的可能。
人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而他的个人意愿也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尊重。
如果是一件物品,比如“和氏璧”这样的宝物,争夺的时候往往会是“有德者居之”,但一个人是否要为国家效力,他是有选择权的。不是说君主特别贤明,人就必须要为其效力。
这一重视“人”自我选择的观念在很早就产生了。
相传,尧当政时期,有一个贤人叫做许由。尧在禅让给舜之前,是想将“帝位”禅让给许由的。结果表达了这重意愿之后,许由立刻逃跑了,跑到颍川去洗耳朵,认为尧和他讲的话弄脏了自己的耳朵。
尧是贤明的,许由也是贤明的,但是否为国出力,是否辅佐君主,就像孔子总说自己是“待价而沽”一样,表现的就是人的这种主动选择的权力。
这就是为什么是“货”而不是“献”与“奉”,前者是选择的权力,后者是不可违背的义务。
良禽可择木,贤臣可择主
“货”除了可选择之外,还要求“回报”。这就是中国古人对“上与下”关系的思考。
有一句话,一直被人认为是封建等级制度的表现,但其实是误读:
君君,臣臣。
有人将其解释为君主和臣子间森严的等级制度,其实是不对的。这句出自《论语》中的话,真正的含义是:
君主必须要有君主的样子,臣子必须要有臣子的样子。
换句话说,如果“君”不君,那么“臣”也可以不臣。
这重含义在《孟子·离娄下》中表现得更为明确: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可见,“货”与帝王的条件就是帝王能给臣子多大的回馈,这不是无私地奉献,而是有偿地工作。
上与下的关系从来都是相对的,有下才有上,作为臣子对于君王虽然有着恭敬,但并不盲从。君主有多大的信任,多大的倚重,臣子会根据这些精神上的满足来做多大的贡献。
就像有些君王在位倒行逆施,残害忠良,那么死后会有一个“恶谥”在等着他,比如“纣”、“厉”、“灵”等等,这样的君主是不会得到尊重的,那就更别说“上与下”的等级关系了,最严重的就是“独夫”人人可诛。
在国家的治理上,贤君能臣才是最好的搭档,“上与下”是互利的关系,而不是等级的压迫。魏征的强谏,屈原的沉江,都是臣子对于君王所表现出来的主动的态势。
所以,“货”与帝王,所得到的的回报不是指金钱等具体事物,而是指精神上的满足感。如果是“奉”或者“献”,表现的只是卑微的身份而已。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所以“不献”、“不奉”,表现的就是人才对于帝王、国家有着主动选择的权利,也对君王能给予自己多大回馈而抱有很高的期望。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孔子待价而沽!
孔子有一次病的非常重,弟子子路就让孔子的学生们组成治丧委员会,准备为孔子大操大办丧事。没想到的是孔子居然好起来了,听说为自己去世居然还成立的治丧委员会,大为不满,为何?孔子最注重“礼”,孔子不是官员,按照礼仪是不应该有“治丧委员会”,于是乎孔子和弟子子贡就有了一番关于文人做官的对话,如下: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子(孔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出自《论语》)
子贡将学问比作美玉,出去做官就是把自己的学问卖出去。孔子的意见是不反对弟子做官,卖了、卖了,我也在等待那个赏识我的“商人”!这也是“待价而沽”这一典故的出处。
不过可惜的是孔子学问很高,但是没有把自己卖出去;孟子学问也很高,他也没有把学问卖出去!(孔子教导之贡,该要的钱还是要的。)
这也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最直接的来源了。元朝时期,无名氏曾经做元杂剧《庞涓夜走马陵道》,在这一杂剧的开头诗文中就出现了这句话,是最直接的渊源了。
这里的“文武艺”分别是指文艺和武艺,“文艺”则和现在的文艺有很大不同,主要是指文学、文字、哲学、艺术等统称为“文艺”,是指这一方面的技能;而武艺则是指习武了,也是技术才能的一大类。(孔子与弟子图,他自己也是“待价而沽”啊,可惜没人要!)
为何说“货与帝王家”,而不用献、奉?
结合孔子“待价而沽”的原始含义,孔子将学习的文化技能以及携带这种技能的人比喻做货物,等待商贾们来购买,孔子没有说商贾是谁,但非常明显,君主是最大的商贾。商贾如果购买了,那么携带技能的人就会出仕做官,然后俸禄、配置也就都有了。
孔乙己也曾经说过,读书人的事怎么算的上是“偷”呐,要说“窃”。孔子没好意思说出口而已!(古代科考模拟现场图,举子们都争着把自己卖给帝王)
元代的人更讲究贴合民生,写出来的杂居要给普通百姓们看,不能太文言了,所以说的非常直白。人学习了文艺、武艺,最终是要有人赏识,这个赏识需要一个过程,就是科举考试,一旦考中就好像货物找了一个好买家,官位得坐,俸禄拿来,和简单的买卖是差不多的,不过更隐晦了些。俗语说——千里求官只为财,具有文艺和武艺的人也是在兜售自己和自己的才能,求得人生的富贵。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非常直白的说法,让人一看就懂。如果用“献”、“奉”代替,显得假仁假义,根本不符合实际了。观看戏剧的人都明白,那些将自己的才能卖给帝王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求官、求财的,真正清高的没有几个,老百姓最有体会!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