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很多事物从“远古社会”起到“现代社会”,都可以回溯历史,理清它们的顺序,找到它们的起源,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姓与氏”。
中国文化是先有“姓”,再有“氏”,且“姓”与“氏”在秦朝之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是姓,氏是氏,不能随便混用的。秦朝之后,姓氏合并使用,直到现在。
“姓”的起源
“姓”起源于远古母系氏族社会,母系社会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其特点如《吕氏春秋》所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
母系氏族社会,因劳动生产力低,人们不得不抱团在一起生存,而能为整个部落创造“财富”的人(群)自然成为主导者,所以“采集”上有优势的女性比如狩猎成功率少很多的男性要“强”。
母系氏族社会“子不知其父,只知其母”,所以孩子的姓就随母姓,这也导致古人这样解释“姓”——“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而“姓”字最初含义就是指“女性生孩子”,再引伸为血缘关系,所以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
无论是《史记》还是其它史书,对帝王始祖最初的解释就是,母亲因“感应”而生子,这也算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响之一。
母系氏族社会最大的影响是——“同姓不婚”。因为远古时代一个部落的人不算多,由女性生的孩子都随母姓,这些孩子会相互通婚,也就是“近亲生育”。当出生一些怪胎、畸形时,即便是古人不懂基因学,也能隐约意识到这跟血缘有关联,并制定“同姓不婚”的规则。
因此,“姓”对于古人一个最大的功能是“别婚姻”,先秦时代古人要结婚第一件事就是弄清双方“姓”氏。
“氏”的起源
人们因生产力的发达,人口的增多,从氏族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阶级,即有上下之别,从平等的氏族社会就有“上下之分”的阶级社会。具体表示在人们主动或被动离开部落(姓),到另一块地方去发展,为了与原来部落相区别,也就为自己部落重新取了一个名字,称为“氏”。
但是人们“独立”出去,依然要与“原姓部落”共同行动,甚至受“原姓部落”的指导与管辖。因为,人口的增多,也意味着竞争加剧,古人们想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必然要抱团,而拥有血缘关系的人,自然成了首要选择。
因此“氏”也就成了“宗法制”的原型。“氏”的基础功能是“明贵贱”。
比如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楚国的王族,因为芈姓是楚国贵族的祖姓,就是楚王,也只是芈姓的分支——熊氏,而屈氏是熊氏的分支。
姓、氏合一
姓与氏能长久地发展下去,一个核心原因就是“世官世䘵制”。世官制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一个世代固定做一种官;另一种是官职不固定,但官僚地位固定。但不论是那种,家族(家庭)垄断官爵与俸禄,如此造就世族,这些世族在物质保障与政治庇护下世代繁衍着——分封。
宗法制依靠“姓氏”确定等级,而让“小宗”能甘心顺从“大宗”必然要有足够的利益,也就是分封出去,拥有某地的一切经济政治权利,让“小宗”能垄断某地的一切。
然后,自春秋后期起,各国开始变法改革,新的官僚出现。这些官僚的任命权在君王手中,可以被君王任免与调遣,世官制下的世族开始崩溃,贵族的经济政治基础被剥夺。
另一个原因就是各家族间的斗争使得贵族家族组织被直接摧毁。春秋战国间各国各族相互争斗,失败的一方往就是“灭族”的下场(指被赶出封地,成为平民)。“宗法制”下的大宗不能保护小宗,甚至主动吞并小宗,小宗也就不再强调自己的“姓”,更愿意使用自己的“氏”。
所以大宗的“姓”与小宗的“氏”不再有区别,二都在意义合二为一,成为一种事物,这也是我们现在的姓氏。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