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简称滁,古称涂中、清流、新昌。是安徽省省辖市,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滁州吴风楚韵,江淮流域,接壤金陵西北,为六朝拱卫京畿之地,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早在先秦时期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区),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
历史上,滁州以江淮的独特地理位置、山清水秀的优美自然风光,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此游玩,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
西晋咸宁五年(279年)琅琊王司马伷率兵自涂中(今滁州市区)攻吴,迫吴王孙皓奉玺请降。
唐大历六年(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与法琛禅师在琅琊山兴建佛寺,唐代宗李豫亲赐名“宝应寺”(即今琅琊寺)。
题琅琊山东峰禅室落成
(唐/李幼卿)
佛事秋山里,僧堂绝顶边。
同依妙乐土,别占净居天。
转壁下林合,归房一径穿。
豁心群壑尽,骇目半空悬。
锡杖栖云湿,绳床挂月圆。
经行蹑霞雨,跬步隔岚烟。
地胜情非系,言志意可传。
凭虚堪逾道,封境自安禅。
每贮归休颠,多惭多深扁。
助君成此地,一到一留连。
建中四年(783年),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所撰诗歌《滁州西涧》《寄全椒山中道士》为传世之作。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宋太祖赵匡胤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兵袭滁州清流关,败南唐兵马15万人,攻占滁州。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贬任滁州知州,挥毫写下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录入了中学课本。梅尧臣,苏舜钦、韩琦、富弼、范仲淹、王安石、曾巩、苏轼等许多文人大家也到过滁州。其中苏轼在欧阳修逝世后受滁州知州王诏之请,在琅琊山泼墨书写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天长朱寿昌弃官寻母是流传甚广的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一位。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艰难穷困,时朱寿昌为鄂州太守,与黄州隔江相望,时常送去酒食和物质资助。
南宋时,江淮一带又成为宋金对垒的前沿,滁州城先后九次被金兵所陷,百姓外逃,城垣残破,生产力受到破坏。滁州大地同时成为抗金的战场。主战派将领岳飞、韩世忠、张俊、李纲、杨沂中等,曾在江淮间给金兵以重创,滁州、天长、定远、全椒等地都发生过激战。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训练军事抗御金兵,在滁州写下了著名的<<声声慢 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等壮怀激烈的词作。
《声声慢 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 宋 : 辛弃疾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涌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楚,愿年年,人似归游。
朱元璋应该是滁州历史最有名的名人。朱元璋出生在滁州下辖的凤阳县,这里有全国著名的凤阳花鼓戏。明朝文人宋濂、王守仁、文征明在滁州留下多篇游历诗文和碑刻。
乌衣镇望滁州诸山
(明/文征明)
东葛城头晓月残,乌衣镇上水潺潺。
偶来下马三家市,先见环州百里山。
道路重经浑不记,人情未远尚相关。
旧游最是西南胜,拟办青鞋一醉攀。
滁州山水秀丽,文人古迹众多,欢迎到滁州来。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