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地说,没有,理由如下:
一.诸葛亮不曾移民留兵
诸葛亮南征战胜之后,有人劝他在当地多留些蜀汉的百姓,但当时诸葛亮认为留下蜀汉百姓,就一定得要留下相应数量的军队来保障双方安全,不然南中百姓和蜀汉百姓一旦有什么矛盾激化,就不可收拾,由于蜀汉国力有限,不能把粮草军队耗在南中,所以为了节约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他没有留下军队和百姓,而对南中采用的其实是一种羁縻政策,南中的本质略同于附属国一样的存在,有义务给宗主国蜀汉提供各类资源,但不受蜀汉直接管理。
众所周知,诸葛亮的南征是对南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这次尚且没有移民留兵的,那么之后几十年内的多次镇压级别出兵,就更不可能更改这一政策了。
《汉晋春秋》: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二.蜀汉灭亡时的态度
南中地区对蜀汉灭亡的态度没有什么直接的史料证明,但是蜀汉即将灭亡时,在《谯周传》中,刘禅和谯周在关于是否逃亡到南中避难的争论,从侧面说明了蜀汉和南中的关系。
如果南中确实是被蜀汉实际控制的,那么谯周也不会一直劝刘禅不要去南中,谯周嘴里一直讲南中如何如何不安全,一直说南中不断叛乱,可见南中的确不是一个受到过实际控制的地方,一直是个不安稳的地方。
当然,南中靠北一点的郡县,受到蜀汉实际控制的可能性是大的,毕竟蜀汉平乱,很多次都是在势力冲突的边界,一来二去总是会归化一些,到了马忠任职庲降都督期间,就把治所向南中核心区的方向推进了一步,不过南中这个地域概念毕竟很大,所以还不能说蜀汉实际控制过南中。
——————————————————————————————
我是《逆三国志》作者郑勋(杭州市作家协会成员)
这是我解答的第 101 个三国问题啦~
本号专注三国历史领域,品评真正的三国历史~
蜀汉对南中设郡管辖,对于汉族政权实际控制南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南中汉、夷豪强贵族反叛的现象一直存在。
我们要先明白南中的含义,这个词出自三国时期,指的蜀汉南部的四川云南贵州一带。
一、诸葛亮平定南中,设郡管理
《三国志·后主传》记载:
建兴元年夏,牂牁太守朱褒拥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於吴,据郡不宾,越隽夷王高定亦背叛。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初,南中就发生叛乱。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
到了建兴三年,诸葛亮开始兵发南中。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郡为云南郡,又分建宁、牂牁为兴古郡。
诸葛亮平定南中四郡后,进行了改制,形成了南中七郡: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设置太守等官职进行管理。
但是南中地区民族问题复杂,诸葛亮实行安抚怀柔政策,平定南中对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便是如此目的。
出于同样目的,之前刘备还设置过平夷庲降都督府,刘禅沿用。庲降都督府是管理南中地区最高的军事、行政机构,蜀汉一直是委派重臣担任庲降都督。
二、南中地区的反叛不断
蜀汉的工作重心一直是北伐中原,对南中地区的目标是“纲纪粗定,夷汉粗安”,也就是说保持基本稳定即可。
所以蜀汉对南中的统治并不稳定,汉族、少数民族反叛不断。
如第三任庲降都督张翼,对南夷态度强硬,“持法严,不得殊俗之欢心”,引发南夷豪帅刘胄反叛,张翼被问责,最终叛乱被马忠平定。
蜀汉对南中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是采取安抚,羁縻,他们只有不叛乱就可以。
但是总体上这个地区并没有彻底归附蜀汉,曹魏灭蜀汉时,曾有大臣建议刘禅南下南中,但是考虑那里人心未附,统治不稳,刘禅不敢去,这个建议被拒绝了。
总体上,蜀汉设七郡管理南中地区便意味着对该地实现了有效控制,这比西汉东汉对西南夷的管理更进一步,也为以后对西南地区管理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