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枕四明山,面朝杭州湾,位于宁绍平原的余姚,有成为鱼米之乡的一切条件。不过对于现代工业“血液”的石油,余姚和浙江所有地方一样,极端贫乏。
而脱胎于石油和煤炭的塑料,也似乎注定不会和这片土地产生太多牵扯。然而,正是余姚,这个不产一颗塑料的江南水乡,却成为了全国塑料行业的“心脏”——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塑料交易市场,如空中造楼般,缔造出一个年产值近千亿的塑料王国。
3月28日-31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塑料博览会延期举办的展览活动在余姚市中塑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潮新闻在现场探寻余姚“无中生有”的产业发展密码。
“塑”说历史:从“游击队”到“国家队”
3月30日上午,第二十三届中国塑料博览会第三天,余姚市中塑国际会展中心周围车辆大排长队,浙B、苏F、鲁C、粤E……全国各地的车牌汇聚于此。忙碌的不止于场外,会展中心内,参会的展商和参观的客商,走动的人流与鼎沸的交谈声相互交织,映衬着塑料行业的生机与活力。
从不产一颗塑料,到如今的中国塑料看余姚,创造出“交易量全国第一,经营品种全国第一,商户规模全国第一”等十余个全国第一,余姚使了什么魔法?
“市场有需求,政府有眼光。”在原余姚市中国塑料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陆峰看来,余姚塑料产业的崛起离不开这两点。
20世纪80年代初,借着交通便利,原余姚汽车北站(现舜泉大酒店)附近陆续有商户经营塑料原料生意。随后,余姚政府也有意识地将有关企业引导至汽车北站附近,从而促成塑料原料集散地、千米长的新建北路“塑料一条街”的形成,这也是如今中国塑料城的雏形。
经过十余年发展,1991年底,余姚市塑料市场批复成立,“游击队”终于成了“正规军”。到1993年底,市场有各类塑料经营主体227家,塑料交易品种达1000余种,市场成交额突破10亿元大关。
不过三年,“正规军”又升级成了“国家队”。1994年9月8日,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同意,总建筑面积34316.3平方米的中国塑料城开门迎客。一期工程完工后,二期路东交易区开工建设,如今塑料城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塑料原料专业市场,入驻企业3200余家,交易的塑料品种有20000余种。
“塑二代”陈周斌则亲历了余姚塑料产业的发展壮大。父亲陈志富是从塑料一条街搬至中国塑料城的元老,2002年退伍回来的他,跟随父亲历练了3年,2005年成立了塑料贸易公司,主营PP(聚丙烯)、PE(聚乙烯)业务,如今年销售额做到了超15亿元。
陈周斌的故事只是余姚中国塑料城创富故事中的一个缩影,成百上千个“陈周斌”组成的中国塑料城,如今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集塑料原料销售、塑料信息发布、塑料会展、塑料机械、塑料模具、塑料制品及其他辅助材料于一体的专业生产资料市场。塑料城及周边企业正链接起中国最大的塑料产业群,与国内外的大市场建立密不可分的联系。
“塑”说未来:“地瓜经济”的生动演绎
陈周斌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也没有像父辈一样局限在一地,而是跳出了余姚和浙江,如同地瓜的藤蔓伸向四面八方,衍生出更多新的可能。
2017年,陈周斌在宁夏投资建设了工厂,依托当地神华宁煤的煤制油,生产一种叫“费托合成蜡”产品,可以应用到塑料加工中,如注塑、挤出以及造粒行业。
“现在每个月产量有2000吨左右,主要市场面向江苏、浙江、广西和新疆,去年销售额达到了2亿元。”陈周斌表示,产业链的拉长和事业版图的扩张,给公司带来了多元化发展,也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展现出像地瓜一样的顽强生命力。
种过地瓜的都知道,“催壮一根藤,结出满地瓜”,一根主藤,四周可以结满一堆大大小小的瓜。依托塑料产业这根主藤,余姚迄今已相继建成余姚市中塑国际会展中心、中国塑料城中央商务区、中塑商务楼、中塑世纪大厦等,形成如“小城镇”一般的规模,布局现代化、功能完善、资源集中,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家级现代化专业市场。
而在展会内,也演绎着地瓜经济的升级版本,通过引进科研院所,增加科技投入,将余姚塑料向高附加值方向升级。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余姚塑料产业的先发优势以及规模优势,不再像以前那么明显。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成为余姚塑料产业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塑博会现场,潮新闻记者看到,耐高温塑料材料的水火不侵,碳纤高温尼龙制作的碳纤维无人机风叶坚固耐用、用PGE制作而成的塑胶跑道环保无毒……每一样塑料材料,光听介绍就感觉到满满的科技品味。
中国塑料城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展会通过“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参展企业创新成果展示”主题专区”的设置和平台功效,抬高了展会的高品质智能生产企业参展比重,增加展会科技含量,进而也带动专业观众专业“科技”品味。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