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成就完美人生

#2022就业季#​​新一轮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求职工作又开始了,曾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我在为这些莘莘学子即将结束学生生涯,步入社会开启人生新篇章感到高兴的同时,也不禁感慨万千。

无论是作为职业经理人期间,还是自己创业,招聘应届毕业生都是“逃”不开的工作。但近年来,我却深感大学毕业生的招聘和培养越来越难。有人也许奇怪,如果说培养难尚容易理解,那么中国每年海量的各层次应届毕业生,难道还会遇到应届生招聘难?对此我只想用一个亲身经历来解释一下。

2013年初我为所在的公司规划了庞大的应届生招聘规划,目标定为国内金融学A+专业院校的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根据规划,我们的第一站选择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招聘现场,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及其它相关院校的应届生报名踊跃。由于人数众多,我也直接参与了和部分学生的沟通。其中一个应届博士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曾经赴美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是“美国小微金融风险”。这位博士生非常自信,慷慨激昂地跟我讲他的专业,他的研究方向等。当我问他“您能说说美国市场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这位博士回答的也很干脆,他说他不太清楚。我也问过他“作为风险管理方向的博士生,来我们公司应聘风险管理类岗位,您认为国内小微金融机构存在哪些风险?”这位博士的回答让我大跌眼镜。之后,我给他讲了美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国内小微金融的发展历史、现状和风险管理等,这位博士竟然听的愣了神。后来,人力资源部跟我说,这个博士强烈希望能够加入公司,他的理由是“一个人力老总竟然掌握这么专业的金融知识,说明这个公司肯定有发展。”,最后的结果是我们拒绝了这名学生的入职申请。一个学金融的博士,对自己所学专业和研究领域的认知竟然在如此狭隘的水平上,让企业怎么使用?

其实,这个博士代表的是现阶段中国高校毕业生的真实水平,我记得多年前,我大学本科的系领导到北京,在与我们这些昔日的学生聚会时,说了一句话:“现在学校研究生的水平也就你们大二的水平”

高校疯狂扩招后让现在高校的学生素质和教学水平直线下滑,面对成长环境与思维模式完全不同、自主能力差的新一代年轻人,高校在教学体制、学生服务等方面显然没有及时的进行调整,高校的不作为导致学生们茫茫然地入学,混沌沌地离校。出现上面那个博士的情况也就可以理解了。

我认为,学校可以不作为,但学生自己不能不作为,高校现在其实就是一个盈利实体,学生就是商品,但这个商品是否合格目前来说还是由学校说了算(给学生颁发了毕业证,在高校看来,学生就算是合格了,至于是否被社会接受,则是次要考虑的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如果自持能力差,是很容易“走入歧途”的,一些学生盲目的认为自己成绩好,毕业就能找到好单位;一些学生则随波逐流,觉得大学生活都这样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面对这样的一群毕业生群体,企业遇到招聘难就可以理解了。

对学生来说,要想成就完美职业生涯,在入学时必须做好规划,在大学期间,自主规划,自主学习,而不是盲目接受学校的教育。我曾经遇到一个学生,与很多学生答不出自己的专业课内容不同,这个学生对答如流,而且旁征博引,举止得体,尤其让我惊讶的是,他对专业领域的社会实践掌握的非常清晰,在对话中,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我当时问他,这些知识都是怎么掌握的?他说他在上大一时,对大学毕业时要进入什么样的企业,从事什么工作进行了规划。他认真审视了自身,对自己的优缺点和大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大一到大四所要达到的目标,比如专业课高水平通过,同时,有针对性的规划了自己的阅读和实践,对自己在各阶段该学习哪些课外知识,阅读哪些书籍,参与哪些社会实践,参加那些培训,获取什么证书,积累什么样的技能等都做了规划。

听了他的介绍,我觉得这样的学生重学习,又不读死书,视野开阔,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行动有力,将来肯定有大出息。虽然后来很可惜没有录用他,但我对他一直保持关注,这名学生后来参加工作后,只用了不到五年时间就晋升到了一家中型企业的高层管理岗位。拿一般本科生毕业时22岁来说,绝大部分即使人到了30岁都很难成功晋升企业的中层管理岗位,晋升到高层管理岗位至少平均至少也得10年以上,而这个学生在27岁时就成功晋升高层,比平均提前了五年。如果按一个高管40万年薪(这个数字其实并不高)来计算,他至少比绝大部分学生多拿了150万的薪水。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什么时候开始的?看了上面内容的人不难理解原因,这种差距其实早在大一,甚至更早时就已经形成了,后面的只是结果而已。古语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它告诉我们,职业的成长是尤其客观规律的。大学生必须视野开阔,提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上学期间要戒骄戒躁,务实谦虚,勤奋好学,慎近思远,切记浅尝辄止,更不能让小农意识主导自己的思维。不要什么事情都假装明白,要懂得大智若愚才是更高境界。在充满铜臭味和腐烂气息的大学和商业社会里,这样的心态才是一个好的心态,好心态决定了好的定位,好的定位决定了你会有一个好的规划,好的规划决定了你会有一个好的未来。在职业规划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客观的自我认知

我们经常谈论别人时滔滔不绝,但一说到自己则惜字如金,出现这种情况,往往不是因为自己不想谈,而是不知道该如何谈。人力资源领域有一个“冰山模型”,讲的是超过海平面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作为冰山以上的部分,是可以通过测量获得的。而海平面以下部分的“自我认知、角色定位、社会认知、价值观和人格特质等”则很难评估。但这些恰恰对人的影响更大。

在进行职业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扬长避短,而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对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等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只有这样规划的可行性才会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否则,不切实际的规划做的的再好,也很难取得积极的结果。

二、选对行业

性格不同、特长不同、爱好不同—–等适合从事不同行业的工作,创造性、开拓性不强的人尽量不要选择新兴行业,新兴行业需要的往往是学习能力强、开拓创新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让一个性格相对偏内的人去这样的行业工作,适应起来会比较难。

三、做好职业细分

虽然从大的方向上来说,职业领域比较明确,但其实这里面还是要做好细分的。比如,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来说,可以从事应用软件开发、各类客户端开发、数据库开发、网站开发、系统运维—-等等多项不同的职业(软件开发语言和开发工具很多,人不可能都掌握,必须从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前景预测出发,有策略,有重点的学习和掌握)。一个对代码不敏感、对硬件感兴趣的人可以不做软件开发,去做一些网络、运维等工作可能更擅长。

四、慎选企业

选择企业一定要着眼于未来,而不是只图眼前利益。选择企业不是规模最大、工资最高就是最好的,而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如果你擅长的东西在这家企业难以发挥,这家企业就不一定适合你。另外,在内外资企业选择上,也要注意,成功的外资企业可以让你接受良好、规范和系统的培训,掌握先进的理念和工具,也可以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添彩。但不足的是你的发挥空间有限,需要限制自己在特定的细分岗位上按部就班的工作,此外,强势的外资品牌,容易让在里面工作的员工形成凡事想当然的思维和习惯,在外企工作的人在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方面往往较弱。因为这些成功的品牌,早已为市场熟知,在里面工作的人往往是搭“顺风车”,如果突然遇到逆风,还需要自己开车的话,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干了。

所以在选择内资和外资方面也要建立在自我认知清晰和对外资公司的运营模式、企业文化等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想好自己想要什么非常重要。

曾经,有一次一个IBM的人力主动给我打电话,说要到公司来工作,我问她在IBM这样的外企工作了8年了,为什么选择要离开呢?她说她平时的工作日复一日的重复,公司人力工作分的很细,自己也就是一个螺丝钉,晋升的希望相对渺茫。考虑到自己年龄逐渐大了,迟早会面临年龄天花板,希望换一个内资企业,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虽然她只是应聘一个主管岗位,但我拒绝了她的求职申请,原因就是她只懂得人力一个细分领域的一类岗位的工作,技能太过单一,对配套资源的依赖性太高。民营企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擅长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开展工作的人。

五、制定一份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必须为自己制定一份职场路线图,为自己设定不同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积累的技能。在起草规划时最好求助专业人士对自己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和建议再做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忽视客观条件,一厢情愿的职业规划往往难以达成,让自己过往所有的努力白费。

此外,在做职业规划时,要做好工作转换频度,对大部分人来说的跳槽会给雇主留下不良印象,自身也很难形成有效的积累(对一些学习能力超强、悟性高的人来说就另当别论了,这样的人干一年的收获可能抵上其他人五年的积累。)。

做职业规划时,要切记追求完美,现在没有哪家企业没有问题,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都一样。要充分认识到企业里管理问题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并正确对待,不要对有问题的企业敬而远之或一味地不满抱怨。

最后就是在职业生涯规划要精确,要设定不同阶段的岗位及时间目标、知识掌握目标、能力目标和薪酬目标等。没有这些清晰的目标,你的努力会失去方向,甚至南辕北辙。方向错了,是不可能取得好的结果的。

总之,你在职场要成为什么,你的人生要达到什么高度,职业生涯规划非常关键,规划成就完美人生。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01-18 16:09
下一篇 2023-01-19 09: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