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带领10人发动玄武门之变

参加玄武门之变的功臣远不止十人,在两唐书中至少有两份名单,一份是“玄武门伏击战十人组”: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瑾、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李世民带领十人发动玄武门之变,这十人最后都是什么结局?

另一份则是“特战队十二人组”: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

这两份名单中除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三人重合外,其余人员并不一致。那么,到底是哪一份名单更准确呢?史书怎么会搞出两份名单呢?

我个人认为,这两份名单中的十九人都是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只不过他们的任务各不相同。第一份名单中的十人,他们的任务就是在玄武门伏击李建成、李元吉;而第二份名单中的十二人,他们执行的是史书不能记载的特别任务,所以被刻意隐藏了。

李世民带领十人发动玄武门之变,这十人最后都是什么结局?

这个秘密任务到底藏着什么猫腻呢?您应该想到了,“特战组”的目标直指大唐第一人李渊,且要在玄武门伏击战之前完成。

也就是说,咱们从史书中读到的紧张刺激的玄武门之变其实是“毛毛雨”,重头戏只有拿着VIP票的人才能看得到,它发生的地点就在武德殿,结果就是李渊被劫持。

秦王府的人怎么就能轻松闯进皇宫劫持了皇帝呢?因为李世民几年前就开始挖老爸的墙角,禁军中很多将领早就成了他的奸细。比如玄武门守将常何,左屯卫将军敬君弘、中郎将吕世衡,甚至包括左翊卫大将军柴绍。

李渊靠这些人给他当保安,等于让黄鼠狼替鸡站岗放哨!

“特战队”控制李渊后,立刻以皇帝的名义传令宰相班子成员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入宫议事。这几位大佬不明就里,稀里糊涂就当了人质,并且与李渊一起被押往海池去“划船赏景”。

皇帝与宰相班子都被秦王府的人掐在手上,事变就基本上大局已定了。此时,一部分人留下来“伺候”皇帝,一部分人去执行其它任务,而长孙无忌、尉迟恭和侯君集则直奔“玄武门伏击小组”增援。

李世民带领十人发动玄武门之变,这十人最后都是什么结局?

执行其它任务的人都有谁?都做了什么呢?

史书中至少记载了一件事:高士廉释放囚犯,将他们临时武装起来占领了芳林门。这个细节告诉我们,刑部的主要官员也早就是李世民的人,宫城的几个城门也应该不同程度地被控制了。这支队伍应该属于第三梯队,以防前两个小组出现意外时从外围提供增援。

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这几位武将,在玄武门之变中的作为没有具体描述,那么他们干嘛去了呢?

我个人认为他们应该拿着李渊的手令,去接管被李建成、李元吉的死党所控制的军队去了。按史书记载,这个动作是在李建成被杀,李渊被迫将军权交给李世民后才执行的。其实这个动作应该是在李渊被控制后,与玄武门伏击战同步展开的,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就是执行人。

相对于“特战队十二人组”的大佬们,“玄武门伏击战十人组”的资历比较浅,后人相对陌生:

1.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玄武门之变的总指挥,两个小组的行动他都参加了,因此战后他被列为首功,封齐国公,食邑1300户。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同母哥哥,因为这曾经关系,加上拥立之功,长孙无忌成了李世民团队核心中的核心,并出任宰相。

李世民曾经评价长孙无忌:“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可见这位大舅哥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分量之重。李世民在位期间,对房玄龄不断敲打,对魏征有过不满,唯独对长孙无忌的信任无以复加。

由于在更立太子事件中长孙无忌坚持支持晋王李治,所以李世民临终前令长孙无忌出任首席辅政大臣。

可惜的是,人们都低估了那位看似柔弱的李治,长孙无忌也是如此,他大权在握,呼风唤雨,却因此遭到了外甥的忌惮。于是李治联合武则天,对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关陇集团展开疯狂报复。

显庆四年,长孙无忌被罢职夺爵,全家被流放岭南。不久,李治又以谋反罪赐长孙无忌自尽于黔州。

2.尉迟恭

尉迟恭与长孙无忌、侯君集一起,是玄武门之变的指挥部成员之一,参加了两个小组的行动,并与长孙无忌一起位列首功,封吴国公,食邑1300户。

相对于长孙无忌的后步宽宏,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后却变成了塑料花,看着美,其实就是个样子货。

事变后尉迟恭被调出了军队,出任地方官,而作为一员武将,尉迟恭又不善于文职。很显然,李世民对尉迟恭产生了忌惮心理。有一次李世民当面责问他:有人说你要谋反,你解释解释。

尉迟恭气愤地脱掉上衣:“你看看我满身的箭伤刀伤,都是为陛下征战时留下的,当初我没有谋反,为何天下太平了要谋反?”

其实我们没必要指责李世民,我认为“忌惮是所有伟大君王的优良品质”,倘若没有这些敲打,谁也不敢保证他绝对不会走上歧途。当年,尉迟恭仗着自己的功劳,竟然因为作为先后的问题,当着李世民的面,将李世民的堂弟李道宗几乎打瞎了眼。

被李世民严正警告了一次后,尉迟恭才惊出一身冷汗,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从此以后,他远离朝堂,将自己关在家里修仙,十六年不与外界接触。

高宗显庆三年,尉迟恭病逝,享年73岁,总算功德圆满了。

3.侯君集

侯君集是“十人组”中唯一一位被李世民处死的功臣,理由是谋反。

侯君集在大唐统一战争中并不显眼,但由于常年在李世民身边参与军机谋划,而得到李世民的赏识。玄武门之变后侯君集被封为左卫将军、潞国公,赐邑千户,并被李世民寄予厚望,曾经受命跟李靖学习兵法。

侯君集却在李世民面前摆了李靖一刀:李靖可能要造反,因为他教我兵法总是避重就轻,明显想留一手。李世民就拿这话问李靖,李靖回答说:“我看要造反的是侯君集,我教给他的兵法足以征伐四夷,他却想掏空我,明显心怀异志。”

李世民当然不相信,或者说他宁可相信侯君集也不相信李靖。后来凌烟阁功臣榜另一位功臣张亮谋反被捕,他检举侯君集曾经鼓动他谋反,李世民依然不相信。

贞观十七年,侯君集果然反了,他企图与太子李承乾合谋反动政变,结果被人举报,李承乾被废黜,侯君集被处死。

4.张公瑾

张公瑾是“十人组”中相对名气较大的一个,在大唐统一战争中他曾经在孤立无援,忠诚度遭到怀疑的情况下守住虞城,地方住了徐园朗的叛军。

玄武门之变时出了个意外,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交上手时,城外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马拼命向城里冲,守城的人想关闭城门,无奈大门太重关不上。

一旦这支军队冲进去,李世民就悬了。千钧一发之际,张公瑾如同楚霸王再世,他居然力拔千钧,独自关闭了大门。

事变之后张公瑾升任左武侯将军,封定远郡公。贞观三年,张公瑾以行军副总管身份随李靖出征,第二年唐军灭东突厥,并活捉颉利可汗。

贞观六年,张公瑾不幸英年早逝,享年38岁。

5.刘师立

刘师立名气不算大,但绝对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亲随之一,长期担任李世民的亲卫。事变后刘师立升任左骁卫将军、封襄武郡公,食邑千户。

因为地位太高,他也曾经遭到过李世民的忌惮。后来刘师立受累于与罗艺的关系而被免职,不久又出任岐州都督,两次征讨吐谷浑,于贞观十四年病逝。

6.公孙武达

公孙武达在李渊起兵攻入冯翊时前来投靠,后来他一直追随李世民征战,因战功出任秦王府右三军骠骑。贞观年间,公孙武达曾经以肃州刺史身份截杀突厥人,那一战他以计谋全歼突厥数千人。

高宗永徽年间,公孙武达病逝于右武卫大将军任上。

7.独孤彦云

独孤彦云跟刘师立相似,都是李世民的亲信,事变后出任幽州都督、历阳郡公,在征伐东突厥时牺牲在战场,是“十人组”中唯一的烈士。

为了表彰独孤彦云,李世民将自己的女儿安康公主嫁给了他的儿子独孤谋。不过,由于独孤彦云的事迹相对模糊,有人认为独孤谋就是独孤彦云。按照这个说法,独孤彦云又成了李世民的女婿。

8.杜君绰

杜君绰是从义军转投唐军的,跟尉迟恭的经历有点相似。玄武门之变后杜君绰授封开国县侯,与郑仁泰一起,是“十人组”中地位最低的两位功臣。

不过杜君绰比较能活,在贞观年间他一直充当李世民的宿卫官,高宗在位时多次出征高句丽,地位得到迅速蹿升,出任左领军大将军,封开国县公。

龙朔二年,在等待上朝时,杜君绰突然暴卒于庑廊之下,享年61岁。

9.郑仁泰

郑仁泰的起点也比较低,事变后才封了县侯,混了个杂牌的游击将军。不过郑仁泰在玄武门之变后蹿升的速度却远超过杜君绰,人家在贞观年间就做到了右屯卫大将军,封县公,食邑增加到2000户。

高宗李治时期,郑仁泰频繁出征,是当时重要的将领之一,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战绩。龙朔三年,郑仁泰病逝于凉州,享年63岁。

10.李孟尝

李孟尝出身官宦之家,却在隋末成了破落户,不得已落草为寇,后来与王君廓一起投唐,被李渊授开府仪同三司,从此追随在李世民左右。

玄武门之变后李孟尝授封开国县公,先后追随李道宗、李勣征伐突厥,改封汉东郡开国公。

李孟尝是“十人组”中寿数最长的一个,他一直活到乾封元年,以74岁高龄病逝。不过相对于郑仁泰、杜君绰的厚积薄发,李孟尝的后期却显得比较平庸。

除了以上两个小组的十九人外,我个人判断还有一个人参加了玄武门之变——王君廓。不过由于此人后来叛国,企图投奔突厥而被诛杀。估计是这个原因,李世民将他划出了功臣名单。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2-11-22 15:07
下一篇 2022-11-22 15: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