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公元前453年的一天,晋阳城外一片喧嚣,伴随着喧嚣声,晋河水铺天盖地朝着军营席卷而来。这是春秋末期,智、赵、魏、韩四卿把持着曾经称霸中原的晋国,晋国国君成为了傀儡。其中智家实力最为强大,为了继续扩张,他逼迫另外三家捐献土地。此时,韩家和魏家已经交出了良田万顷,只剩下赵家仍然固守着晋阳城,似乎韩、魏两家的命运已经被他掌握在手中。
智伯领着韩、魏攻打晋阳,他决定用城边的晋河来水淹赵家,步步为营的韩、魏两家,立即想到了绛水可以灌属于韩家的平阳,汾水可以灌属于魏国的安邑,因此各自开始小心起了智伯。看似泾渭分明的两军对峙中,已经渐渐显露出了反戈一击的杀机。
智伯对韩、魏两家的动静毫不知情,满以为大功垂成,哪里能料到韩家已经联合另外两家,共同举起了结盟的酒杯。很快,韩、魏的军队攻上了晋水大堤,将晋水改道,滔天的河水并没有如智伯所愿,奔向赵国所属的晋阳,而是掉头朝着智伯的大营淹去。
这一役的结果,智家被灭,赵、魏、韩三个原来晋国的家臣,掌握了晋国所有的大权。他们瓜分了土地、人口和财富。至此,三家分晋,诸侯鼎立,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战国。
三家中的韩氏家族建立起了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韩国,这正是韩姓有史可查的新篇章。
在司马迁所记载的《史记·韩世家》里,追溯了韩氏家族更早的起源。
韩家的先祖,原本是来自姬姓的西周王族。这要从周文王一位住在晋国的后裔姬万说起。由于尽心尽力辅佐晋献公,姬万被周王室封在了韩原,也就是今天山西省韩城县一带。因封地得姓,他的名字从姬万变成了韩万,人们尊称他为“韩武子”。韩武子,就是今天韩姓族人世代供奉的得姓始祖。
延续着韩武子的荣耀,他的后代继续在晋国做着大夫,成为了日后三家分晋中韩家的前身。韩武子可能没有想到,自己身后的几代族人,会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脱颖而出,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建立起属于自己家族的政权——韩国。
在这些王公贵族里,最享有盛名的并不是韩国的历任国君,而是位列九流十家之一的法家创始人——韩非。
公元前280年,韩非出生在韩国的王室之家,由于天生口吃,他没有受到当时的家族首领,韩王安的重视。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作为国君的韩王安,并没有励精图治的决心,口吃的韩非只能冷冷地打量着一切,闭口不言,在竹简上写下自己心中治国兴邦的谋划和策略。
司马迁在记述先秦诸子的时候,给了韩非一句格外的赞语:善著书。
一部《韩非子》使得古往今来的其他权力学说和政治学说相形见绌,他所创立的法家学说,更是参与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交锋。
然而《韩非子》却也是一部有趣的故事书,“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讳疾忌医”、“智子疑邻”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都是出自这里。
那个时候,韩非想要通过这些小故事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说难》一篇正是意在说明要劝说一位君主是非常困难的,亲疏远近的不同,更是会影响到劝说的最终结果。这也可以说是韩非人生的真实写照。
韩王安五年的一天,秦王嬴政偶然间读到了韩非的文章。这位将在日后改变中国的命运的君主感慨道:“嗟乎,寡人如能见一见这个人,那真是死而无憾了。”
为了见到韩非,他甚至不惜发动了对韩国的战争,弱小的韩国不敢违逆。于是,韩非带着对家园的眷恋和让自己的学说付诸实践的决心,踏上了秦国的土地。然而,作为韩国的王族公子,他却无法像布衣之士那样,洒脱地选择效忠秦国。他给嬴政写了一封被后人称为《存韩》的书信,在信中韩非得出结论,秦国留着韩国有百利而无一害,不如带领韩国一起对付赵国。
后来的丞相李斯却向嬴政进言,称韩非是韩国的王室贵族,他的血统决定了他终究不会为秦国出力,如果不能为大王所用,日后必定后患无穷,大王不如诛之。
历史正是这样演进的。公元前233年,韩非在秦国下狱,不久他饮下了李斯送来的毒酒。尽管日后的秦国比任何国家都更彻底地了解并实施了韩非的法家学说。但韩非还是这样客死在了秦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韩非死后的第三年,由韩姓家族建立起来的韩国最后正是被施行了韩非法家学说的秦国所灭。
韩国灭亡后,韩国遗民们从此以韩为姓,大多聚集在河南的颍川一带。到了西汉时期,为了躲避王莽之乱,韩姓族人有一部分迁徙到了南阳一带。至此,颍川和南阳成为了韩姓族人的发展中心。河南也成为韩姓历史上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