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过年的话题,我想先说一下过年的来龙去脉。然后在说中国年的文化,过年都有哪些喜闻乐见的年俗。
古时候,相传在殷商以前,有种怪兽叫”年”头上长角,身上披鳞,牙齿外露,凶狠无比。常年深居东海,每到春节来临之际。便上岸以吃人畜为害,为了避开这个猛兽的侵袭,当人们看到”年”来了,贴上红色的春联,大门左站秦琼,右立蔚迟恭,燃放爆竹,”年”一看到门神和红色爆竹的鸣响,便逃之夭夭。
其实过年的最初祈愿,就是人们辛辛苦苦一年了,该休息一下了,更应该好好犒劳犒劳自己了。
回忆起小时候我们在黑龙江过年的时光,至今记忆犹新。一进正月就开始磨米磨面,磨小米,玉米碴子,大黄米面,小麦面……。生产队里的粉房日夜灯火通明,做粉条的大锅始终冒着热气,对面都看不到人影。
豆腐房的师傅们,忙着在外面摆着一盘盘雪白的大豆腐。不用十几分钟的便冻僵了”这些白大姐”,队长和会计统计着数字,推算着人口人均分给的数量。
生产队里养的肥猪和绵羊,将会在阴历二十二、三宰杀,按人头分发下去。所以每到春节过年的时候,这些老的记忆仍然回放在我的脑海里。
到了初七初八,家家户户开始做黄米面的黏豆包。有大黄米面的黏豆包,有小黄米面的黏豆包。大黄米面的黏豆包,吃起来特别的黏以致粘牙,红小豆和糖精是主流豆包馅。在看院子里,一盖连儿一盖连儿的都是豆包的世界。
冻好的豆包倒进大缸里,猪肉埋在雪堆里,豆腐和粉条都放在下屋,一切都交给大自然这个天然的大冰柜里。
忙到了二十一,开始杀小鸡杀大鹅。二十四杀猪宰羊,基本上准备的差不多了。二十七蒸馒头蒸豆包烀猪肉,一年最快乐的时刻,就飘起肉的香味道。
眼看节日临近了,不能忘记故去的先人祖辈,上坟烧些纸钱摆上供品,在香烟袅袅中寄托晚辈的哀思。
主菜当然是东北的酸菜,酸菜切的细如头发丝。放里红血肠切上一筷子厚的肥肉片,慢火长时间的炖着,酸菜猪肉炖粉条和酸菜馅的饺子,给什么山珍海味都不换,是东北人的最爱。
春节期间东北的大秧歌,活泼的舞步下锣鼓喧天,喇叭唱响出欢快的曲调,更使舞者跳出了关东的喜悦与热情。剪红纸贴窗菱,山村的景色都是红色喜气的海洋。踩高跷跑旱船的队伍,是最吸引人的表演,西游记人物的装扮,滑稽幽默逗得人们开怀大笑。
二十八家家户户开始贴对联,对联有在集市买的,也有在本村找先生书写的。此正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十晚上吃年夜饭,酸菜馅的饺子热气腾腾,满桌的菜肴美酒也围满了喜笑的
人们。在开饭之前,不忘迎接财神,东北人叫”接神”。在门前摆上八仙桌,恭敬的插上高香,供品一应俱全时,鸣放鞭炮跪拜叩头迎接大财神。
初一初二一般都是回娘家拜年的时候,小两口也好,老两口也罢,只要高堂父母健在,都要登门磕头拜年。
正月十四晚上,要去坟上送灯,灯是用秫桔扎成,白纸或红纸糊在外面,里面放上蜡烛,什么方形的圆形的,五星的楼阁的等等。
二月二,龙抬头,老人们秫桔杆给孩子们穿上几条链子,红布条绿布条蓝布条缀在底下,随风一吹很是好看。二月二烀猪头,吃上猪头肉,步步高升,来年交上好运,从此大年基本过完了。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我是河南人,我们这里过年时的年俗文化还挺多的,最基本的贴对子,放鞭炮(不过现在已经不可以放了),吃饺子,走亲戚拜年、给过世的亲人上坟等等。这么多的年俗文化都是经历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我相信在古代还有更多的年俗文化,随着时间的陈沉淀和人民的筛选,最后剩下来的就是我们沿用至今的精华了。
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年俗就是走亲戚拜年啦,因为走街串巷的时候可以得到不少糖果和瓜子,并且可以肆意开吃。这些东西在平常都被限制不可以多吃的。但是在过年的时候,就可以随便吃,并且,我们这儿在过年当天的时候家长不可以批评小朋友的,就算小朋友做错事了也只可以好声好气的告诉小朋友,并且,压岁钱则是走亲戚的时候非常期待的一个环节了。
现在长大了,过年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依旧是走亲戚,现在不是因为那糖果和瓜子,而是因为真的可以见到很多平常见不到的家人。在平常的时候,大家忙于工作,外出打工,或者是在外地上学,基本是见不到的。但是在过年的时候,可以见到很多小伙伴和家人,进行亲密的交流,十分有利于亲情的加固,所以这个环节也就变成了我最喜欢的过年环节了。当然,过年的很多情节都非常有趣。
还有十天左右就过年了,小张在这里提前祝各位新年快乐,新的一年身体依旧健康,万事如意!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