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黎氏的来历
“黎民”称谓起源于在远古的黄帝时期。当时,在黄河中下游有一个以蚩尤为首的部落联盟,共有九个部落组成,因其部落联盟以”黎”为氏,所以被称为黎民。
二,百姓的来历
炎帝与黄帝结成部落大联盟共同攻打蚩尤“九黎”的时候,为了区分与“黎民”的称谓,故称这种军事大联盟中的人群为“百姓”。
三,黎民和百姓含义的演变
(1) 黎民“本来指的是”九黎”部落的氏族成员,但自从被炎黄联盟战败之后,“黎民”变成了奴隶。他们没有家室,也无姓氏,并被刺瞎一目作为特有的标记。他们甚至可以被奴隶主作用人牲,杀死以祭神或殉葬。
(2)“姓氏”刚出现时,它是贵族享有的特权,一般人是沒有姓的,所以”百姓”原来指那些有社会地位的人。
春秋后半期,宗族逐渐破坏,土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代替土地嫡子世袭的领主阶级兴起。百姓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黎民相似。百姓和黎民的差别越来越小,都成为被统治的平民。于是,终至将“黎民”与“百姓”联在一起,统作普通人民的一种称谓了。
现在大家觉得“黎民”和“百姓”是同义词,都是普通民众的意思,但事实上,在远古时期,这是两类人群是不同的阶层,“百姓”要高于“黎民”。
在几千年前的黄河流域,除了黄帝、炎帝部落,还有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九黎族。
九黎族骁勇善战,曾将炎帝部落驱逐到涿鹿,在那里,炎帝联合黄帝与九黎展开了一场大战,这场战役的胜败决定了华夏神州的走向。
最终,炎黄部落胜利,九黎部残余退回南方,大量的九黎部落民众被炎黄部落俘虏。
于是,这些九黎俘虏成了炎黄部落的奴隶,被称为“黎民”;而此时的炎黄部落,已经是由100多氏族构成了,因此,炎黄部的民众则被称为“百姓”。
也就是说,最早的“百姓”是胜利者,是奴隶主;而“黎民”,则是战俘,是奴隶。
到了西周时期,“百姓”更是对贵族的统称,而“黎民”则指的是农奴、奴隶,两者之间是对立的阶级关系。
但随着华夏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及奴隶制的瓦解,“百姓”的人数急剧膨胀,真正的贵族便和普通的百姓进一步区分开来,而大多数百姓失去了贵族特质,与“黎民”的概念也渐渐模糊起来,于是“黎民百姓”便成了一回事儿。
一句话,“黎民”和“百姓”成为同义词的过程,便是华夏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程。
谢请!这里所说的“黎民”和百姓在远古时代不是一个意思,相反,他们分属于两个不同阶层。黎民是指一个部落的姓氏,而“百姓”是指当时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贵族,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慢慢的两者溶为一体,成为普通大众的代名词。
早在远古神农氏时期,由于神农氏年老休衰,他的领导力量和个人威望大打折扣,各部落之间频繁展开争夺领导权之战,连年的战乱给百姓带来沉重的灾难。
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名叫蚩尤,他所统领的部落叫九黎。蚩尤在众多部族中最为残暴,到处发动战争吞并别的部落,并在涿鹿将炎帝打败,将炎帝赶走。此时,另一大部落的头领叫轩辕,他见时局如此动荡,而神农氏也无力改变局面。便帶领本部落的民众开始习兵练武,并联合炎帝等其他大部落对不尊从神农氏领导并四处发动战争的部落进行征伐。最后只剩下最难对付的蚩尤的九黎部落,轩辕以神农氏的号令佂调其他部落人马,同蚩尤在涿鹿的郊外展开大战,最终擒获了蚩尤并处死了他。而蚩尤那些被俘的九黎民众则被称为“黎明”。
但是,此时的九黎之民已失去了部落平民的身份,成为胜利者的奴隶,他们不能拥有家室,也不能拥有土地,也没有姓氏。更为悲惨的是,他们被规定刺瞎一只眼睛作为特有的标记,并被奴隶主随意转卖或做为人牲被杀死以殉葬或祭祀。
而“百姓”则不同,《国语.楚语》记载:“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可见”百姓”最初是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贵族。另外,远古时期各部落形成军事联盟中的民众也被称为“百姓”。
随着社会的进步,到了春秋后期,由于奴隶制的消亡,分封制的形成,土地个人私有化的地主阶级代替宗室世袭化的领主阶级,“百姓”逐渐失去了贵族意义,社会地位与普通庶民相同,所以百姓和黎民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都成为被统治的普通民众。最终成为“黎民百姓”。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