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它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认识和需要,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给以共同约定的文字代号。
地名,不仅是空间的坐标,而且也是文化的坐标;地名,不仅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而且也是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
地名虽然是符号标志,但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地名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它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国名的由来
“中国”又称“中华”,古代义称“华夏”“九州”“神州”。“中国”一名,由来已久。商代的领土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但是商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只有黄河中下游一带,更大范围的地区分封给各诸侯国或一些部族管理。到了后期,人们只把以王都为中心的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称为“商”。而“商”位于东、西、南、北四方土地的中央,成为国中之国,所以当时称“商”为“中国”。到了西周时期,把帝王所在的京都或中原地区也称为中国。“中国”这一名称含有京都及地区位于中央的意思,同时也指政治、文化的中心。“中国”一词在古代也指华夏民族居住的地区。
二、陕西西安市临潼区有个铁炉镇,经考古探测,镇所在的街有秦代冶铁遗址。秦末收天下铜兵器运至咸阳,铸12个巨大的铜人立在阿房宫前,然而关东各地起义农民使用了较易制造而且更锋利的铁兵器,促使秦朝也在此制造铁兵器,从而留下了这个地名。位于临潼区东的马额镇,更与秦兵器有关。现在区博物馆还藏有秦代铸战马所装备的青铜“马额”(即保护马面部的装备)实物。马额在铁炉街以西,已发现秦代铸造遗址多处,为铸造“马额”的主要作坊地,故得其名。明万历元年(1573)设以马额镇。
雨金镇则是秦献公十八年(前367)时,突然天降陨石雨,金属块从高空纷落栎阳南边。“这其实是彗星进入大气层时未烧尽的陨石,然而秦献公以为是天降祥瑞,于是就在栎阳南郊设立祭坛,以祭祀他的祖先白帝。今天临潼的雨金镇就是秦献公设立祭坛的地方,地名便由此而来。”
给大家介绍下网红城市重庆的几个出名景点名字由来
重庆:重庆是一个历史文化比较悠久的名城,在夏商周时期,这里集聚了强大的奴隶制部落联盟,统称“巴”。周慎靓王五年,秦灭巴国,置巴郡。汉朝改称江洲,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先后改为荆州荆州、益州、巴州、楚州。由于嘉陵江古称渝水,所以在隋文帝时期又改楚州为渝州。北宋徽宗时期,宋国子博士赵谂被人密告,说他在渝州蓄意谋反,朝廷顾虑“渝”有“变”的涵义,所以改渝州为恭州。孝宗淳熙十六年,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禅登基为帝,自诩“双重喜庆”,于是命名为重庆府
重庆南山一棵树:重庆南山一棵树其实是个观景台,位于南岸区王家山脉临江半山腰处,与重庆主城区隔江相望,是重庆都市旅游的必到之地。在这里可以看见重庆城这座山水之城的起伏面貌。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里保留了一棵树,是重庆的市树——-黄桷树。
重庆解放碑:抗日战争之前现解放碑一带原叫“督邮街”,因这里有一官办邮局而得名。当时仅有几家药铺、绸缎庄和卖文房四宝的公司外,其余都是居民住宅如杨家大院、周家大院等。督邮街四条窄巷交汇处有一仅几十平方米的空地,称“大什字”,如今就是解放碑中心一带。1941年12月30日,国民政府主持修建的“精神堡垒”在重庆都邮街广场中心竣工。“精神堡垒”由“国民精神总动员会”等四家单位承建,采用木质结构,外涂水泥,呈方形锥体,因防空需要,通体涂为黑色。纪念碑高7.7米,寓意七·七抗战。后来,在日机轰炸中被毁。由于精神堡垒被日军炸毁,国民政府就利用原地辟成街心草坪,当中立上一根旗杆,悬挂旗帜。1946年10月31日,“精神堡垒”原址弹坑新纪念碑奠基。12月,新纪念碑正式动工,改为八角形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1947年8月纪念碑主体完工,同年10月10日竣工,碑身刻“抗战胜利纪功碑”,时称“纪功碑”,外形即今日所见解放碑。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主城。1950年10月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于“纪功碑”下广场检阅驻守重庆的武装部队和民众游行队伍时,题词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为“人民解放纪念碑”。原浮雕图案也改成人民解放军战士形象及装饰性图案。之后,民众将之简称为“解放碑”。
重庆朝天门:历史上朝天门就是有个城门,最早是修筑巴郡城池时所建。自此各朝各代都陆续在重庆修筑城门,到了明朝洪武年间,重庆城门共有“九开八闭十七门”。到如今大多数城门都不复存在。朝天门之所以叫朝天门,是因为城门正对长江,面朝天子所在的京都,迎钦差接圣旨都在此门,故名为朝天门。
重庆千厮门大桥:重庆古城曾经有十七座城门,对应着九宫八卦,为九开门八闭门之建制。千厮门属于开门之一,与之比邻的洪崖门则是闭门,闭门有名称但无城门,洪崖门因洪崖洞而得名。洪崖洞位于沧白路悬崖陡壁之下,每到雨后,崖上流水倾泻如帘,状若飞瀑,此景被称为洪崖滴翠,为古巴渝十二景之一。居住在洪崖洞的人们为了进出方便,在陡坡上开出了一条狭窄的石梯步道,出口就在原来的张培爵大将军纪念碑旁边,但人们主要的通道还是走千厮门正街。从千厮门正街出来,即可分别通往朝千路、姚家巷、千厮门行街、水巷子街和新城门街。所以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现在。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