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人在讨论,说汉字是为了交流用的,那为什么一开始是繁体字而不是简体字,如果是简体字不是更方便吗?
首先要说,所谓“繁体字”和“简体字”,是现代的说法,古代没有此说。
古代不是没有“简体字”,从“隶变”开始,汉字已经基本脱离了小篆尚且存在的“笔意”和“笔势”,逐渐向“符号”的方向发展了。
隶变之后的“简体字”,一是按照“草书”将原来笔画比较复杂的字“简化”;二是以简易的“俗体字”代替原来的“正字”。
(篆体到隶书的偏旁变化)
比如,“愛”字,在隋唐的时候,写为“爱”就很普遍了,唐太宗李世民即这样写。这是“草书”发展而来的第一类。
还比如,“聖”字,至少在宋元时期,就有了“圣”这个“俗体”了,其实“圣”原来是一个另有音义的字。这是第二类。
现在的“简化字”,绝大多数可以在魏晋以来的史籍中找到渊薮。
而这种“简化”,是在汉字的实际应用中,遵循了“易写”“易识”“易记”原则形成的。
为何“繁体字”在前而“简体字”在后呢?
这就要从汉字的产生说起。
包括汉字在内的所有文字的产生,都基于早期的人类有了使用文字来记录越来越多信息的客观需要。
以色列牛人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称此为“信息过载”。
他说,人来大脑并不是个很好的储存设备——第一,大脑的容量有限,不是所有的事情脑子里都装得下、记得住。第二,人总难免一死,人一死大脑中储存的信息也就消失了。第三,人脑经过演化,只习惯储存特定类型的信息,比如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动植物、地形和社会信息,其他的就很难都记住。
于是,早期人类发明了“结绳记事”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使用过。
据说,波斯王大流士曾以“结绳”作为军令下达。在安第斯文化里,用在各种颜色的绳子上打结当文字用,称为“结绳语(quipu )”,可用数百条绳子,打几千个结。印加帝国时,这种方法达到鼎盛,西班牙人占领南美后,仍沿用不短时间。直到西班牙人站稳了脚跟,才被废止,改用拉丁文和数字。
在中国古代亦是。
《周易·系辞传》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郑玄、孔颖达分别也说过类似的话。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如独龙族、傈僳族等,近代仍有结绳记事的习惯。
许慎说:“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
这是说,后来需要记的事情太多太纷繁,只靠结绳记事不行了,黄帝的史官仓颉,受到野兽蹄迹和鸟之爪印的启发,便发明了文字。
算起来,黄帝时代约距今5000年左右。但从考古看,距今9000年前的贾湖遗址出土器物上,已经有了“刻符”。这些“刻符”还很难说就是“文字”,但肯定是“文字”的萌芽。
9000年以降的各种新时期文化中,不断发现了此类“刻符”,而且相互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和传承性。这就对汉字真正的产生地演进,提供了及重要的史前证据。
(陶寺遗址出土器物上的“文字”符号)
及至距今4300年左右的陶寺时期,已经有了比较成型的汉字,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至于仓颉,说他一个人造字,这种可能性太小。不过许慎所讲的下面的话,倒是不无道理。他说——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许慎,把汉字的形成,分成了两个阶段——即“文”和“字”——“文”是象形阶段,“字”是形声相益,进入表意和符号阶段。
世界上所有的原生文字,都是“象形文字”。而其他的原生文字都消亡了,只有汉字作为唯一的同源文字延续了下来。
目前发现的甲骨文,是刻于兽骨龟甲的文字,距今3300-3000年左右。
甲骨文是成熟汉字系统。搜集到的5000个左右的甲骨文字中,已释读的2000个左右,里面有一些是特殊的族徽、人名、地名;与金文及之后的汉字有联系的1490个左右。
在已释读的甲骨文里,有68%是象形文字(含会意字、指事字);32%是形声字。作为形旁或声旁另组新字的偏旁部首各有100余个。
甲骨文,是汉字从“文”的纯象形阶段,到“字”的完全成熟阶段的中间环节。
在象形阶段,有不少甲骨文字是很“简化”的。
比如,左右的“左”,就是表示左手的“”。左右的“右”,而是表示右手的“反”,也就是后来的“又”字。
比如,鼻子的“鼻”,就是上面的“自”。《说文·自部》仍然说:“自,鼻也。象鼻形。”但是,后来“自”引申为“自家”“自己”,在甲骨文里,又有了加了声旁“畀”的“鼻”字。《说文·鼻部》:“所以引气自畀也。从自畀。”
这是说,有些字是因为原来的字有了引申义作为他用,重新造出来的字反而复杂了。
还有一种情况,一些“象形物”本来就复杂,象形字也就复杂了。
如,“车”字。
金文到篆体,“象形”成分仍比较明显。特别是金文,不少字反而比甲骨文还要繁复,大约是为了显得尊贵、庄严。
真正的变化,是从隶变开始的。弯曲的笔画拉直,偏旁规范化、有省略,形成了标准的“方块字”。
从此,书写过程中的“简化”,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即如前面所说,汉字在兼具形音义的同时,也更具“符号”性质了。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