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在新浪微博发布消息,称自己将于22日离职,引发众人关注。《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告诉刺猬公社,朱伟虽然很严格,但是很包容,允许多种风格、多种个性存在,让记者有一个好的成长空间。
by 施文荻 赵慧欣 刘思维
12月21日,《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今日正式离开供职19年的《三联生活周刊》。从1995年开始接手的近二十载中,朱伟主编《三联生活周刊》共814期。
他在微博中感慨:编《三联生活周刊》19年有余,太多恨不得每一个句子都要改的稿子,每每为这样的稿子恨不得将自己的头发揪起来,就感慨于每人为何不能尽心做好自己的事,少给他人添堵?好在这一切终于可结束了。明天是操心的最后一天了。
朱伟说,“编辑的工作,就像梁实秋先生所说,首先是去除可有可无的字,尽量不让噜苏耽误读者的阅读时间。其次就是修补或改写不通顺的句子,尽量不让读者阅读时因这些句子不顺耳堵心。”
《三联生活周刊》一名记者告诉刺猬公社,朱伟是个很有经验的编辑,他看文章的速度很快,文章质量好不好也能马上感觉得到。“如果记者偷工减料或者投机取巧,他一眼就能看出来,就会非常生气。”
“周一的时候,记者们会通过邮件将稿件发给他,稿子的质量参差不齐的话朱伟就会情绪不好,第二天开会的时候,他就会走到记者的座位上和他很严肃地谈。因为三联地办公室是完全开放的一个大空间,所以他严厉、大声地说话的时候,整个办公室都会听见。”
但他跟刺猬君强调,朱伟又是一个很包容的编辑,允许多种风格、多种个性存在,让记者有一个好的成长空间。“只要记者能够按时交稿,稿件质量没问题,来不来办公室都没有关系。”
“主编的工作实际只是一个协调者而已,协调各方面的需求,协调各方面的要求。”朱伟在博客里说,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比较称职的编辑。《三联生活周刊》只有朱伟一个编辑,他是稿件的组织者,也是唯一的审稿者(二审)。
“在生活周刊,无论副主编、主笔还是普通记者写的稿件,最后都发到我的信箱里。也就是说,他们的级别只是写稿能力所决定的,在稿件面前人人平等。”朱伟认为,去掉编辑这个层次,可以尽量保护每一个写稿的个体的特殊性。
朱伟说:“这可能与我自己在文学刊物工作的经验有关。我始终认为,一本好的刊物是由一个个优秀的写稿个体的组合所构成的,一个好编辑的工作,就在于发现这样一个个优秀的个体而完成他们的组合。而传统我们的采编制,编辑意志往往就会消灭记者的个性,当不同岗位的记者都变成随意装配的零件时,一个个个性都不存,又如何会有丰富的组合呢?”
2朱伟的轨迹
朱伟出生于上海,曾于1978—1983在《中国青年》杂志做过记者、文艺部编辑,1983年—1993年在《人民文学》小说编辑室当编辑、编辑部副主任,曾在《人民文学》推出刘索拉、阿城、莫言、余华、苏童、格非等一大批作家。
如今,《三联生活周刊》主编的身份似乎已经掩盖了朱伟在上世纪80年代的这些光芒。
1976年,结束了在黑龙江建设兵团的插队生活,朱伟来到北京,在《人民文学》杂志做一名见习编辑。在一次采访中,朱伟回忆,“我下乡一共呆了十年,回来以后,起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里改小说,他们说我有文学天赋。出版社当时积压了很多的稿子,我就帮他们处理,他们说我看稿子又快又有眼光,应该当编辑,而不应该写小说。”
1983年,王蒙担任《人民文学》主编,在准备就任前想把朱伟“挖”去《人民文学》。他告诉朱伟,要想做文学,《人民文学》是最好的阵地。
1984年,朱伟开始被调整到《人民文学》的重要位置,负责北京地区的组稿工作。
1995年9月,朱伟正式接手《三联生活周刊》时,这本刊物已经先后有过钱刚、徐友渔、朱学勤、杨浪四任主编、副主编的创业经历。第一任主编是钱刚,而真正领导创刊的是杨浪,杨浪在1995年上半年以月刊方式主编了4期后因资金问题而停刊,由朱伟接手编第5期,从半月刊到周刊,再到每周160页以上的综合性周刊。这二十载中,朱伟主编《三联生活周刊》共814期。
在接手这本刊物时,朱伟回忆,“我最好的朋友曾经反复劝我,告诉我在我国主编一本刊物、领导一个集体之难处,现在回想,依然历历在目。”
朱伟在22日晚上发表的博客《主编这个岗位》中说,自己已经超期服役两年,“现在终于允许我卸下这个不轻松的担子,可以结束每到周一发稿就早上四点起床,为稿件数量与质量惶惶然的日子了。”据刺猬君了解,朱伟退休后,《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工作将由现任执行主编李鸿谷继任。
3三联与朱伟
2014年第51期是朱伟担任主编的《三联生活周刊》最后一期。
封面故事是《想象之外的成都》,作者李伟评价成都 “一方面保留了那些精致、富丽、温文尔雅的趣味,以及普通人对生活品质的热烈追求,另一方面不断自我更新,吸收新知识,接驳新的时代精神”。
巧的是,《三联生活周刊》浓厚的文化气质、高雅而不失风趣的文化小品、入木三分的采访报道以及敏锐的态度,倒与成都的气质神韵有些相似之处。
这本周刊和他倡导的生活,毫无脂粉气却充满了阳刚之气,贴近都市生活却不囿于市井的琐碎,他追求商业财富与地位,却并未忘记文化与生活的本源。
《三联生活周刊》的前身为邹韬奋先生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继承了《生活周刊》 “真诚地为生活着的人们服务”的宗旨,秉承“倡导品质生活”的理念。
(图为邹韬奋)
“愈是社会风云激荡之际,愈能激发活力与创造精神。如大汉声威于司马相如、杨雄;盛唐气象之于李白、陈子昂;晚唐夕照于韦庄、赵崇祚。”实际上,民族动荡于邹韬奋的《生活周刊》,新时代发展于《三联生活周刊》,原也是这番道理。
从1993年由三联书店创刊,到2001年正式以周刊方式发行,《三联生活周刊》的创办并不顺利。创刊两年多时间里,钱刚、徐友渔、朱学勤和杨浪纷纷在《三联生活周刊》败走麦城,而伴随着他们的上任和辞职而来的是杂志的复刊和休刊。1995年,朱伟接下主编的交椅后,在接下来的十九年里破除了《三联生活周刊》是“主编杀手”的戏称。
2001年11月,《三联生活周刊》以《丧钟为谁而鸣》《贪官李纪周》等文获得了影响力,逐渐改变了《三联生活周刊》原来在采访能力上的弱势。
2005年,三联书店回归了放手让周刊按自己方向去发展的宽松管理,杂志完成了从传统新闻周刊向综合性周刊的转型。2014年杂志迎来了第800期特刊。
朱伟将1995至2000年看做周刊创业的第一阶段,2001至2004年看做周刊积累的第二阶段,2005年以后看做周刊真正开始走向成熟的第三阶段。
综合周刊实现了“杂”与“志”的相辅相成,同时也争取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结语
“我只能说,每一期,我都尽力了。从不敢懈怠。”
12月22日是冬至节,麋角解,熊深眠。白雪生炉烟,林园惊早梅。殷周时期,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时。朱伟选择了在这天退休,长达十九年的任职走向尾音固然令人遗憾,而值得期待的是,伴随着“亚岁”的到来,《三联生活周刊》或许也将开启新的篇章。
完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